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杨锦榕 杨朝阳)为感悟大国工程背后的人民力量,厚植家年学子国情怀,体会党的领导力量,7月2日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秭”在必行实践团队走进秭归县三峡移民博物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三峡移民精神的时代内涵。

长江之畔,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情感的建筑巍然矗立 —— 三峡移民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对百万三峡移民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一部镌刻在时光里的国家记忆史诗。

在水下归州古城展厅,队员们通过立体流水屏技术,直观见证了三峡水位变化的历史进程。博物馆以震撼的场景还原技术,重现了被江水淹没的归州古城风貌:层层叠叠的石阶屋檐、古朴的迎和门、古色古香的橘颂酒楼…… 这些被定格的建筑遗迹,勾勒出一个寂静而熟悉的故乡图景。泛黄的移民证、褪色的全家福、锈迹斑斑的农具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移民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挥别世代家园的感人场景。

队员耿卓妍感慨道:“当看到这些真实场景的复原,我们才真正理解百万移民含泪告别祖辈家园时的不舍。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队员参观水下归州展厅  实践团队成员 闫鹏程 供图

面对 “百万移民如何安置、如何保障生活” 的难题,实践团队走进移民生活区展厅,通过数字化沙盘与历史影像的交织呈现,解锁秭归从搬迁重建到振兴发展的解题密码。

国家创新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首创 “边移民边致富” 发展模式:以柑橘产业替代被淹没的农田,专项经费支持产业园建设;实施外迁安置策略,16万移民远赴上海、江苏等11个省市,在对口帮扶下发展棉花种植、个体经营等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移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脐橙畅销全国,“泥墙土坯房”变身“生态别墅村”,滨江地带崛起现代化楼群,老城记忆化作博物馆里悠扬的船歌号子,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三峡移民博物馆合影  实践团队成员 王伟 供图

此次活动是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沉浸式体验三峡移民历史,实践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国家重大工程背后的民生温度与精神伟力。

团队指导老师管媛媛副教授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与发展成就,推动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传承精神中砥砺前行,在服务社会中绽放青春光彩,让三峡移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三峡移民的奋斗史诗,不仅是镌刻在江岸上的国家记忆,更是激励当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丰碑。武昌工学院 “秭” 在必行实践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在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锦榕 杨朝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朝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