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临沂市杨集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特色循环农业。7月2日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数智相伴,守护粮安:数智化赋能粮食安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山东临沂市的实践探索团队去往临沂杨集镇实地感受循环农业的魅力。
图一团队于杨集镇与相关负责人合照
一、全链条闭环循环,激活资源再生价值
一万两千亩土地上,水稻与小麦轮作形成天然的时间衔接,为循环农业搭建稳固框架。我们从杨集镇农业综合中心吴科长和农业科的石碧海同志处了解到,秸秆不再是田间废弃物,收割后即刻被专业回收队伍打捆收集,运往集中发酵场地。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秸秆转化为富含腐殖质与有益菌群的优质有机肥。依托铺设于田间的智能管道施肥系统,发酵后的肥料精准输送至每一寸土地,实现“秸秆还田—养分供给—作物生长”的闭环循环。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更通过资源再利用降低了化肥使用量3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链条。切实的变废为宝,实现增收,为人们造福。
图二秸秆处理厂
二、科技赋能智慧生产,重塑传统农耕形态
以科技为引擎助力循环农业发展,无人机的全面普及让田间管理迈入智能化时代。播种季,搭载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均匀播撒良种,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百倍;生长周期中,无人机定期执行病虫害监测、精准施药作业,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实时分析作物健康状况,将农药使用量精准控制在最低限度。结合水利设施网络,小农水灌溉系统依托90%以上的水利设施覆盖率,通过智能关口实现分区域、分时段精准供水,确保每块水浇田都能按需灌溉。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更让传统农耕向精准化、数据化转型。
图三无人机进行作业
三、产业协同共促发展,夯实农业发展根基
杨集镇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局限于第一产业,我们在采访中得知,土地流转整合后的1.2万亩良田,通过小众农业公司牵头实现统一规划运营。公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推广优质种子,依托规模效应降低供种成本,推动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从源头保障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时,公司联合农户组建生产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农机共享等服务,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水利设施的完善与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为粮食稳产增收保驾护航。这种产业协同模式,既解决了小农户生产分散、技术薄弱的难题,又通过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图四机械集中作业
总结:
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循环农业为筑牢根基提供关键路径。杨集镇通过多元化循环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化肥过量使用等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村集体与农户增收,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杨集经验” 。循环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提高农民收益与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武静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静怡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