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炽热盛夏的六月底,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携阳小队完成了前期调研的收官之战。这支由47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以"解码非遗基因,传承传统味道"为使命,通过走访浙江省非遗馆、杭帮菜博物馆、塘栖法根食品工厂,完成了从文化探源到工艺创新的实践闭环,为即将开展的"桃酥新生代"社区推广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一、双馆探源: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化密码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3.5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实践队经历了一场震撼的文化洗礼。踏入场馆一楼,浓郁的传统手工艺气息扑面而来。非遗铁片制作工艺的展示区里,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吸引着众人目光;一旁的中药墙陈列着各类中药材,仿佛打开了一本鲜活的中医药百科全书。循着楼梯向上,二楼设有非遗榫卯拼接体验区,供参观者亲手感受传统木作的智慧;而位于四楼的非遗数据中心,则借助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将全省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以可视化形式生动呈现。
在一楼的非遗铁片体验区,队员们亲手敲打铁片,在一次次与工具的接触中,深刻领悟到传统工艺中 “手作温度” 的不可替代性。来到二楼的榫卯拼接互动区,队员们动手尝试简易木拱桥的搭建工艺。当一座小巧稳固的木拱桥在搭档们手中成型时,大家不仅体会到传统榫卯结构 “不用一钉一铆却坚若磐石” 的精妙智慧,更从中获得启发 —— 桃酥文化传承也如同榫卯拼接,需将传统配方与现代工艺、文化内涵和时尚设计紧密结合,才能搭建起稳固且富有生命力的传承架构,为非遗食品注入新内涵。
图为携阳小队队员在体验非遗铁片。
图为携阳小队队员在体验非遗榫卯拼接。
带着对传统工艺的深度认知,实践队踏入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味觉与文化交融的启迪之旅。馆内丰富的展陈与互动体验,将杭帮菜从良渚文化至今的发展脉络徐徐展开。栩栩如生的菜模、承载历史记忆的古籍文物,以及高度还原的烹饪场景,让团队成员沉浸式领略到美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魅力。此番调研,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更为后续桃酥文化宣传提供了多元灵感——从杭帮菜对食材本味的追求中提炼桃酥改良思路,借鉴其文化故事讲述方式,让桃酥这一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携阳小队部分队员在杭帮菜博物馆合影。
二、古镇寻艺:老字号里的创新密码
携双馆调研所获的深厚文化积淀与创新灵感,实践队走进塘栖古镇的法根食品工厂。这座传承八十余载的 “中华老字号”,恰似一座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食殿堂。在工厂内,团队系统学习传统茶点的制作工艺与创新实践,近距离观摩云片糕、椰香芝麻酥等经典茶点的制作流程,并亲手参与揉面、成型、烘焙等环节,感受指尖流转的匠心温度。企业匠人深情讲述家族三代守护手艺的动人故事,分享在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健康理念的实践 —— 通过减糖配方、无添加工艺,让茶点在保留醇厚风味的同时更契合养生需求;造型设计紧跟当下审美趋势,推出小巧精致、颜值出众的茶点新品,精准匹配当代消费者对品质与美感的双重追求。这些宝贵经验,为实践队探索桃酥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提供了鲜活范例。塘栖古镇的走访让团队进一步感受到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古镇的文脉与老字号的坚守为桃酥文化的宣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图为携阳小队队员在学习借鉴优秀企业范例。
三、青春实践:让非遗活态传承看得见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实践队将制定完整的桃酥活化方案。食品学子们将运用科学专业的食品知识,对传统配方进行营养升级,制定低糖配方等;同时考虑设计"桃酥盲盒"文创产品,把二十四节气、西湖传说等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让桃酥年轻化、活力化。值得期待的是之后成员们会将桃酥推广进社区,举办活动展示桃酥的历史渊源、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创新成果;设置互动问答、包装 DIY 游戏及知识测验等环节,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热情。真正实现非遗从校园“破圈”,让桃酥这一非遗文化在社区中“活”起来、“火”起来。
从非遗场馆的匠心体验,到杭帮菜博物馆的文化浸润,再到老字号工厂的技艺研习与古镇的文脉探寻,食品学院学子的暑期实践,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他们以脚步丈量传统,用专业赋能创新,将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古籍中的工艺智慧、匠人口传的技艺精髓,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非遗活化方案。这场始于博物馆的文化探源,终将形成可复制的非遗活化样本,让千年茶点桃酥在新时代绽放青春味道。
文字:贯画訸 刘杏金
图案:贯画訸 哈玥 袁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贯画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贯画訸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