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日讯(通讯员:李硕博 吴伊栏)在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畲族文化体验馆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于今日精彩上演。2025年6月28日南昌职业大学青芒逐光队走进江西省抚州市畲族资溪县,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研学之旅,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深度探寻畲族悠久的历史渊源、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与别具一格的婚俗传统,并通过沉浸式的竹竿舞、模拟婚礼体验,解锁了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独特密码,探索资溪知青博物馆、资溪乡村振兴馆中穿梭,沉浸式体验与学习,收获满满。

溯源千年:口传心授的文化脉络

畲族的历史长河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其先民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极具特色的一员。根据史料记载与畲族诸姓谱牒考证,明代初年至中叶,大量畲民陆续迁入闽东、赣南等地,逐步形成如今的分布格局。在资溪县畲族文化体验馆内,泛黄的古籍文献与珍贵的历史图片,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述中“活”了起来。畲族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却凭借着坚韧的文化韧性,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民族记忆代代相传。畲语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不仅承载着日常交流的功能,更珍藏着古老的神话传说、生产智慧与生活哲学。老辈人围坐火塘,将祖辈的故事、传统习俗娓娓道来;畲族民歌在山间回荡,歌词中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成为维系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让畲族文化的根基在岁月更迭中愈发稳固。

图 1青芒逐光队队员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解

婚姻长卷:仪式中的文化密码

在畲族文化体验馆,闽东畲族传统婚俗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述,展现出独特魅力。定亲时,"讨庚帖""合婚"等环节庄重严谨;出嫁前,姑娘会到母舅家"做表姐",学习礼仪;出嫁时,"啼分散""吃千斤饭"等仪式充满温情,新娘以歌诉别;迎亲路上,"拦轿留分水""泼水送福"等习俗寓意美好。畲族婚俗能够千年传承,有着深层文化逻辑。在畲族社会,婚姻是家族延续和族群团结的重要纽带,每个婚礼仪式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新人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此外,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为婚俗的完整保留提供了客观条件。如今,畲族婚俗正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当地政府将其与旅游产业结合,推出"畲族婚俗体验游"项目;越来越多的畲族青年选择传统婚礼形式,让这一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民俗狂欢:竹竿舞里的生命律动

民俗体验环节中,一场欢快热烈的竹竿舞点燃了现场气氛。两根长竹竿平行摆放作为外杆,若干短竹竿横置于其间作为内杆,随着激昂的畲族民歌声响起,持竿者默契配合,竹竿有节奏地开合、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身着民族服饰的畲族同胞率先登场,他们身姿矫健,在开合的竹竿间轻盈跳跃、旋转,动作行云流水,充满韵律之美。随后,在畲族同胞的耐心指导下,参观者们纷纷加入其中。起初,大家动作略显笨拙,不时因节奏失误而手忙脚乱,但很快便沉浸在欢快的氛围中,在一次次尝试中掌握了跳跃技巧,现场欢声笑语不断。竹竿舞能够传承千年,与畲族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在山区,竹子资源丰富,最初人们或许只是用竹竿进行简单的娱乐活动,而后逐渐发展为具有社交与文化意义的集体活动。每逢传统节日、丰收庆典,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其简单易学、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为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图 2青芒逐光队队员体验竹竿舞

多维守护:现代语境下的传承创新

为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畲族婚俗文化,体验馆精心筹备了一场简易版畲族婚礼。从迎亲队伍遭遇“拦路对歌”“喝宝塔茶”的重重考验,到新娘头戴凤冠、身着绚丽凤凰装缓缓出嫁;从“男拜女不拜”的独特拜堂仪式,到“踩红袋”“会八仙”的成亲环节,每个步骤都严格遵循传统,细节之处尽显文化韵味。凤凰装作为畲族服饰的经典代表,其设计灵感源自畲族对凤凰的图腾崇拜。传说畲族始祖盘瓠与高辛帝三公主婚后迁居凤凰山,三公主依照凤凰模样为儿女们裁制衣裳,从此凤凰装成为畲族服饰的象征。新娘身着的凤凰装,头梳凤冠,衣绣凤凰纹样,配饰精美,不仅展现了畲族精湛的手工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知青博物馆:泛黄影像里的奋斗史诗

资溪知青博物馆内,磨破的犁耙、泛白的工分簿、手写的技术笔记等实物与老照片交相陈列,勾勒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扎根资溪的岁月图景。讲解员提及,大批知青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这片红土地,在竹棚土屋里支起炉灶,在荒山野岭间开垦农田。他们白天扛着锄头修水渠、改梯田,夜晚点着煤油灯钻研农业手册,将北方的种植技术与南方山地特点结合,成功试种高产作物;更带领村民修建起跨河渡槽,解决了山区灌溉难题。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奋斗故事,不仅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时代注脚,更在资溪人心中埋下“实干兴乡”的精神种子——如今当地老农用“知青教的育苗法”培育的有机蔬菜,仍在乡村集市供不应求。

图 3队员在知青馆内认真听讲解

乡村振兴馆:面包香里的产业突围战

步入多媒体展厅,动态沙盘正演示着资溪从“山区穷县”到“面包之乡”的蜕变轨迹。展馆以“一根擀面杖闯天下”为线索,讲述上世纪80年代资溪人肩挎烤箱走南闯北的创业史:从街头巷尾的面包摊到成立全国首个面包行业协会,从家庭小作坊到建成占地千亩的面包产业园,当地通过“技术培训+品牌输出”模式,让“资溪面包”覆盖全国超200座城市,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生态旅游展区:曾因伐木致贫的马头山村落,如今将知青旧居改造为“山林课堂”,游客可体验古法造纸、知青食堂大锅饭;依托原始森林资源开发的“负氧离子康养线”,带动周边50余家畲族民宿日均接待量超千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较十年前翻了三番。展馆电子屏滚动播放的乡村振兴规划图中,面包产业数字化中心、畲乡文旅综合体等新项目已标注红线,勾勒出“老手艺+新经济”的振兴蓝图。

图 4乡村振兴馆认真听讲解

薪火永续:传统与时代的交响

资溪县畲族文化能够得到良好传承与创新发展,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努力。当地政府将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畲族文化体验馆,打造集文化展示、教育推广、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设立文化传承专项基金,用于培养传承人、收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同时,民间自发成立的畲族文化研究会、歌舞表演队等组织,积极开展民俗节庆、文化讲座等活动,让畲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学校将畲族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畲歌、学跳畲舞、学习畲族历史等方式,让年轻一代从小接受文化熏陶,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这种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教育助力的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承体系。

此次畲族文化体验馆之行,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深刻见证。从古老的起源传说到鲜活的民俗实践,畲族文化以其强大的适应性与凝聚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息。在新时代的浪潮下,资溪县通过创新传承模式,让畲族文化走出深山、走向大众,既保留了文化的本真性,又赋予其时代内涵。这不仅为畲族文化的永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相信在多方的守护与创新下,畲族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将继续在赣鄱大地上闪耀光芒,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贡献独特而珍贵的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硕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硕博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8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