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6月27日,池州学院“画笔下的乡村振兴”综合调研实践团由舒鹏飞老师指导、李九云老师带队,深入安徽省青阳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访了青阳县文化馆、青阳县文化中心、扬林农民画手工坊、杨田镇农展中心等地,探寻调研省级非遗青阳农民画足迹,助力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集体合照

溯源非遗根脉 探寻文化基因

实践团首站抵达安徽青阳县文化馆。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实践团参观新春农民画展,72幅作品以“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展现突出的乡土气息与正能量。

通过讲解,团队了解到其植根民间艺术,汲取砖雕、剪纸等养分,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风格,兼具文人画气质与农民画质朴特色。

随后,团队专访了文化馆馆长,获悉当前青阳农民画创作队伍持续壮大,协会近百名成员中以农民画家为主体。他们扎根乡土,农忙时仍坚持创作,农闲时则开展交流与外出学习,这种“放下锄头便拿起画笔”的坚守令人敬佩。参观后,成员们围绕农民画的发展现状与艺术特色展开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展览对非遗传承的积极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农民画画展

深耕乡村沃野绽放画里青阳

青阳县杨田镇扬林工作坊内,省级非遗传承人沈扬林四十载坚守如初。他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理念,将皖南风土人情绘入画卷,让青阳农民画在乡土间扎根生长。

工作坊里,沈扬林向实践团一幅幅介绍带有皖南风俗的农民画。实践团由此了解到,农民画根植于极具诗意的青阳地域特色、悠久的农耕文化、徽派建筑美学以及丰富的传统节庆习俗。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创作者们扎根乡土的坚守与创新,才让农民画在青阳蓬勃发展。在随后的提问环节,沈扬林向实践团指出,目前学习农民画的年轻人较少,创作队伍缺乏活力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并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图为实践团与沈扬林交流农民画文创 

电商创新非遗 文化焕发活力

实践团赴安徽省青阳县杨田镇,探索青阳农民画的创新发展路径。在杨田镇农展中心,实践团了解到农民画以大胆用色、吉祥寓意融入年历、雨伞等文创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在“年货节”热销,串联起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与文化小镇建设,以文化软实力激活产业增长。

在乡村振兴创业园,“文旅+电商”模式通过“农耕小镇直播间”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主播在推介农产品时融入农民画故事讲解,同时开发文创衍生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延伸产业链,从而以商业反哺文化。据悉,近年来该模式收益可观,2023年联合社在“文旅+电商”模式下的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2.3亿元。

此外,当地积极推动校地合作,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通过跨学科交叉优势,有利于挖掘文化故事,助力文化传播,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杨田镇农展中心“年货节”直播间

非遗声声不息薪火代代相传

青阳县文化中心内,沈扬林以党员和非遗传承人的双重身份,在少儿农民画教学中倾囊相授。他边示范边讲解皖南民间画“以色传情”的传统技法,从色彩搭配到构图立意,将四十年创作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要点。教学中,他尤其注重引导学员观察乡土生活细节,让非遗技艺在笔端与生活的联结中实现传承。

随后实践团来到青阳县朱备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青阳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平安的指导下,一群孩子拿起画笔认真作画。“今天,我特意以娃娃为题材作了几幅农民画,希望吸引更多孩子深入了解、主动学习青阳农民画。”张平安笑着说。

沈扬林、张平安等传承人通过“名师带徒”、“基地培训”等方式,将农民画技艺深植乡土,吸引更多年轻人从“观者”转变为“创作者”,使这一非遗艺术在活态传承中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团欣赏学员画作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池州学院学子深入调研了青阳农民画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深刻感受到非遗在乡土滋养与时代创新中焕发的蓬勃生命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井卓越、陈心悦、杨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井卓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68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