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成为众多精品自然景区、文化历史景区的发展新方向。语言景观作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重要建设工具,对促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完善现代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旅游服务起到重要作用。为积极响应桂林市“环象山景区周边经济带”建设规划,2025年4月24日至25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见桂韵”实践团队深入桂林市象山公园、訾洲公园两大文化地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发放及游客访谈等形式,从语码选择、文化展示、标牌材质等方面调研景区的语言景观建设现状,为象山、訾洲融合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策略参考。
一、象山公园:双语标识构筑国际形象,细节管理仍需精益求精
4月24日,“语见桂韵”调研团队走进桂林象山公园,对景区语言景观建设展开深度考察。作为桂林城市形象的核心窗口,象山公园通过多语种标识体系、功能分区导视系统及数字化服务终端构建起立体化语言环境。调研发现,园区标牌兼具路径指引、文化解读、商业服务、历史传承及景观美化五大功能,其中汉语作为核心语码使用频率最高,英语次之,凸显英语在景区语言服务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景区还设置了中、英、韩、日四国语言的智能导览屏,为外国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游览服务。
为验证调研价值,团队同步开展游客感知调查。通过分层抽样发放300份问卷并实施随机访谈,数据显示,87.3%的受访者认为景区标识系统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游览体验质量。但在细节勘验中,调研团队发现景区部分标牌也存在着汉语失范的问题,如在油茶的宣传标牌中,出现了“家家户户以此为珍宝,品尝中品味生活的醇厚与幸福”的句子,“品尝……品味”句式杂糅。此外,部分标牌的材质出现老化现象,影响了整体美观。尽管存在个别疏漏,象山公园整体建设水准仍获团队认可,其标准化管理与服务创新为同类景区树立标杆。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宣传类语言景观
二、訾洲公园:千年文脉待激活,发展瓶颈亟需破局
次日清晨,调研队伍踏入訾洲公园。作为桂林历史上记载最为悠久的古典园林,訾洲公园与象山景区隔江相望,自古便是俯瞰象鼻山的绝佳观景台。团队成员漫步园中,重点考察了《訾家洲亭记》立体石刻、古代文人雕塑群等一系列文化地标。这些语言景观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通过碑刻的沧桑、雕塑的凝固、诗文的流淌,将唐代以来文人墨客在訾洲留下的记忆与情怀,转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的视觉文化符号,让游客在漫步间便能感受到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为团队成员对訾洲公园的语言景观进行收集
但同时,团队发现园区存在发展乏力的现实困境:尽管訾洲公园构建了以名人诗碑为载体的立体文化阐释体系,但硬件设施的老化失修、文旅产品的迭代缓慢,正成为制约其从“文化地标”向“文旅IP”转型升级的关键掣肘。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如何将文化存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是这座承载着桂林集体记忆的历史名园亟需破解的时代课题。
图为团队成员考察訾洲公园《訾家洲亭记》语言景观
广西师大"语见桂韵"团队深入桂林象山、訾洲公园调研语言景观建设,发现双语标识与文化阐释体系初具规模,但仍需完善。未来,团队将建立长效监测机制,以语言学智慧持续赋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助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高仪琳、左慧群、张卓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仪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