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街道任桥村的1100亩油菜花田迎来盛花期,金黄的花海随风起伏,一架搭载着多光谱成像设备的无人机从田垄上悄然起飞,低空掠过花海,如同一只敏锐的 “天眼”,将每一株油菜花的生长数据实时回传至地面控制系统。原来,这是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装备学院师生团队正以“数字春耕”行动让无人机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基因。
金黄花海中,农户李大哥盯着手机屏幕难掩欣喜:“过去看苗情全凭经验,现在好了,无人机飞一圈,每块田的‘健康状况’都变成手机里的直观数据,哪里该补苗、哪里要打药,一清二楚。” 他的感慨,正是安防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团队带来的改变—— 通过多光谱航拍构建的“数字农田档案”,将传统农作中 “靠天吃饭”的模糊判断,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精准管理,识别病虫害风险与肥力分布。专任教师周苏洁指着空中盘旋的无人机解释:“这架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成像系统,能捕捉人眼看不见的作物光谱信息,就像给农田做‘CT 扫描’,不仅能提前预警病虫害,还能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智能规划施肥方案,让土地的‘需求’不再靠经验‘猜’,而是用数据‘说’,相当于给农田穿上‘数字铠甲’,让‘靠天吃饭’的农户第一次真正看懂土地的‘语言’”。
话音刚落,田埂旁传来轻微的嗡鸣声——学生王佳莹正半蹲在临时搭建的实训点前,指尖快速滑动操控屏,第六代植保无人机的螺旋桨随之微微颤动。“这学期开学没多久,老师就带着我们把课堂‘搬’到了田里,现在对着油菜花田调试设备,这种实战感太真实了!”她抬头擦了擦汗,语气里透着兴奋。
事实上,像王佳莹这样的师生已组成百余人的“心翼”无人机志愿服务队,他们的足迹早已跨越任桥村,遍及鹿城、洞头、瓯海等7个县市区的20余个村落,为农户提供飞防作业、环境监测等服务。“课本里的行业应用变成了助农成果。”王佳莹的话道出实践教学的成效——学院依托“梦在云端”等项目,深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培养,与 10 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田埂上练技术、企业在项目中找需求、农户在科技中增效益,真正形成三方共赢的生态链。
当无人机的航迹从金黄的花田延伸向更广阔的领域,科技赋能乡村的图景愈发清晰。在洞头大门镇,无人机巡航系统守护作物健康;在重点防火林区,红外热成像构建林区立体防火网;在大罗山生态带的杨梅园里,应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种植面积和产量……这些散落在温州大地的应用场景,串联起安防学院从“单机技术”到“生态赋能” 的进阶路径——无人机不再是单一的农业工具,而是嵌入乡村治理、生态保护、应急管理的“数字纽带”。
未来,安防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耕应急救援、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的“无人机+”场景应用,深化政校行企合作,让无人机从“田间守护者”升级为“城市管理多面手”,正如那穿梭于花田的无人机,每一次精准航线的勾勒,都在为共同富裕的蓝图添注生动注解。(通讯员 黄露莹 卢清)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