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3月29日讯(通讯员 张天一 于建萍)2025年寒假,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文化地图的织锦——传承之路,百花齐放”实践团队回到家乡,深入探访非遗文化。他们用拍摄视频、设计文创、实地调研等方式,记录并传播家乡的传统技艺,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洛南文庙:从历史中寻找文化新活力
在河南洛南,实践队员蔺一点走进当地文庙,探索这座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文庙的启风门、腾蛟门、照壁等建筑保存完好,但队员们发现,许多年轻人对文庙的历史知之甚少。通过调研和访谈,他们了解到文庙曾是红二十五军的驻地,附近的花石浪遗址还藏着远古人类的足迹。为让文庙“活起来”,团队提出制作短视频介绍文庙历史、开发文创产品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让文庙不仅是古迹,更应该成为大家学习历史、感受文化的地方。
图为实践队员蔺一点前往家乡洛南文庙留影
宝丰汝瓷:千年技艺的现代传承
在河南宝丰汝瓷博物馆,队员张首昂近距离观察了宋代汝瓷的经典作品。这些瓷器以淡青色釉面和简洁造型闻名,制作过程需要上百道工序。队员了解做一个合格的汝瓷,需要耐心和几十年经验。学习老工匠揉泥、拉坯等基础步骤,深刻体会到传统手艺的艰辛。抚未完工的瓷坯,釉料沁入指尖微凉,心中却滚烫——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一方窑火,恰是青年对文明根脉最赤诚的回应。
图为实践队员张首昂前往家乡宝丰汝瓷博物馆留影
扬州古琴:让传统音乐走进生活
扬州古琴非遗传承人朱正海的琴堂里,摆满了正在制作的古琴。实践队员郑贝朗跟着朱老师学习了古琴的打磨和调音步骤。朱老师介绍,一张琴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每一道工序都影响音色。他的孙女还尝试用直播教网友弹琴,让古琴文化被更多人了解。队员感叹:“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非遗不再是橱窗中的标本,而是可触、可感、可续写的生命史诗。”
图为实践队员郑贝朗访谈非遗传承人朱正海老师留影
让非遗融入时代,青年在行动
通过寒假实践,这群大学生用行动证明:非遗保护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与现代结合。他们以新媒人的方式,让古老的文庙、汝瓷、古琴走进日常生活。未来,团队将继续挖掘家乡文化,推动非遗传承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天一 于建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天一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