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探寻富民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2025年3月23日,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闽潮先锋”实践队以渔业文旅助力乡村发展为切口,赴宁德三都镇虾荡尾村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及村民交流,实践队从村庄风貌、村民参与、党建引领三个维度,系统调研了该村以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虾跃潮头贯长虹,彩绘渔村展新韵
3月23日上午,“闽潮先锋”实践队坐船抵达虾荡尾村。一步入虾荡尾村,实践队成员即刻被其独特的视觉景观所震撼:村庄依山傍海而建,民居外墙以鹅黄、靛蓝、朱红等明快色调为主,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形成极具辨识度的滨海景象;建筑群以阶梯式布局错落延伸,联系着村中几个特色观景点,既保留了闽东传统渔村建筑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简约设计理念,展现出“新旧共生”的匠心巧思;临海而建的木质栈道蜿蜒延伸,串联起观景平台、村中广场及生态湿地等标志地点,形成“一步一景”的沉浸式体验动线。
图为虾荡尾村村景
尾聚民心叙情谊,共话蓝图筑新梦
在与村民的广泛接触中,实践队深切感受到其昂扬的精神面貌与高度的参与热情。多位受访者主动提及村庄发展规划,如即将启动的功能楼建设、人工沙滩建设等,显示出村民对发展进程的清晰认知。这种“共建共享”意识更体现在村民对发展成果的积极评价上。在采访过程中,村民们不止一次提到村里更加热闹了、年轻人回来的更多了、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了等等乡村向好发展的评价。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访谈
荡开新局壮志存,富产融合兴路拓
当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对虾荡尾村村支部的陈世昌书记展开访谈。在与陈书记的访谈中,实践队进一步梳理出虾荡尾村的振兴逻辑。陈书记强调,早期乡村经济还是离不开养殖业支持,因此生态治理问题不能放。据陈书记所说,村庄正逐步通过拆除违规养殖设施、投放人工鱼礁、推广可降解渔具等举措,恢复渔业资源,打造生态良好型产业。在渔业文旅发展方面,陈书记特别指出海上交通问题,强调在增加游船班次时,同步实施渔船环保节能转型,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陈书记指出要注重政策协同赋能。依托宁德市相关治理项目,推进村庄防洪堤加固、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政府专项资金保障与科研团队技术支撑,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陈书记访谈
虾荡尾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统一。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应立足专业所长,为乡村注入创意、技术等新质生产要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要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要充分理解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系统规划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虾荡尾村能够凭借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谢未冉、邓锦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未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