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探寻文旅融合新径,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内核。3月19日,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扮旅拾遗”非遗文旅调研团队深入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开展专项调研实践活动。该村“三德范芯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鲁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更以“秧歌之情韵、舞蹈之美感、杂技之惊险”的艺术风格闻名。此次调研聚焦三德范村当下文旅发展现状,深挖非遗文化底蕴,旨在解锁三德范村非遗文旅发展密码,为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当天上午,调研团队深入三德范村,全方位考察村落文旅资源。队员们漫步古巷,观赏古建筑与古民居,走进石刻博物馆、儒学讲堂、记忆馆,深度挖掘非遗文化价值。调研中发现,当地文旅发展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宣传不足导致游客稀少、部分项目单纯项目制,与本地文化融合不深等问题。团队成员决心以此为切入点,探索解决路径,为三德范村非遗文旅发展出谋划策。

调研团队参观石刻博物馆

在三德范村记忆展馆,工作人员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扮玩芯子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扮玩”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清道光年间已盛行旱船表演。“芯子”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形式,通过儿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并固定在铁架上进行巡游,兼具艺术性与惊险性,现为济南市级非遗项目。至康乾盛世,芯子技术完成革新,铁制扛芯子融入杂技动作,形成独特艺术风格。2006年,“三德范芯子”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非遗文化代表,每一件展品、每一段记载,都诉说着它独特的故事,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扮玩已成为三德范文旅融合核心载体,2023年带动村民集体收入613万元,2025年入选全国“村晚”示范点,直播吸引超50万观众。其“政府引导+民间自发+学术赋能”的活态传承模式,为传统村落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此外,团队还参观了村落文化事业发展历程展示区,看到三德范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努力和成就,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大家在参观中深受触动,对三德范村文化有了全新、深入的认识。

扮旅拾遗调研团队参观乡村记忆馆

在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在村内对游客发放问卷调查。问卷聚焦游客游玩体验、对非遗项目的感知与态度,力求精准把握游客需求调研显示,超70%游客对古村风貌表示认可,但85%受访者希望非遗展示形式更生动、互动性更强。在与游客的互动中,成员们了解到游客对古村独特风貌的喜爱,也知悉他们对非遗展示形式创新的期待。这些一手反馈,涵盖了游客的真实感受与建议,为后续制定文旅发展优化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助力让三德范村非遗文旅更贴合大众需求。

调研团队收集调查问卷

当日下午,为深入探究非遗项目芯子的发展历程,调研团队前往市级非遗传承人家中,对芯子代表性传承人李景兴和张烈民进行深入采访。团队重点围绕芯子的发展现状、传承举措以及面临的挑战展开调研。通过交谈,成员们了解到,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民众对非遗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近年来三德范村每年举办的扮玩活动都十分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芯子这一非遗项目也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平台。三德范村保留“巷道自治”传统,以十条巷道为演出单位,村民自发捐助资金人力,每年元宵节可出动20余架芯子,参演者达数百人。

团队成员访谈非遗传承人李景兴

  团队负责人访谈三德范村李主任

三德范非遗传承有很好的历史传统,两位传承人表示:村里有“童子踩芯”的传统,冯昱哲小朋友虽然才6岁却有3年上台表演的经验了,其祖父冯德宝是芯子老艺人,父亲冯磊负责道具制作,家族三代同台演绎《哪吒闹海》。村中最小表演者仅4岁,孩子们通过“芯子”学习戏曲故事,成为非遗传承的“萌新力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村里的年轻人大都愿意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三德范芯子表演也面临着传承人断层、资金短缺等问题。

  三德范扮玩芯子表演

调研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张烈民合影留念

  调研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李景兴合影留念

此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切领略到三德范村非遗文旅的独特魅力,也洞察到其发展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团队成员借此次调研获得的资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以青年的智慧与担当,助力三德范村文旅事业蓬勃发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将古村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力,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属于青年一代的文化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范宜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宜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9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