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24日讯(通讯员 张钰婷) 在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号召下,华南师范大学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之新传华韵队伍积极响应,于2月13日奔赴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壮瑶文化,为其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一、探秘传统风貌园,解锁民族工艺密码

2月13日,新传华韵队伍踏入壮瑶传统风貌园,开启了一场壮瑶民族工艺的探索之旅。

队伍首站来到锦绣非遗馆。馆内陈列的上百件明清时期壮锦藏品,虽历经岁月沉淀,却依旧色彩明艳、图案精巧。这些珍贵藏品承载着历史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馆内壮锦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创新成果也让人眼前一亮,融入壮锦纹样的笔记本简约实用,印着壮锦图案的时尚包包引领潮流,这种创新为壮锦传承开拓了新路径,队员们纷纷表示,此类结合更有利于壮锦文化的传播。

部分壮锦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创新成果 叶霁生供图

瑶族刺绣作品同样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其以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图案取材于自然和神话传说而闻名,充满神秘魅力。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对瑶族人民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瑶族刺绣作品 王蕾供图

离开锦绣非遗馆后,队员们来到非遗工坊和研学基地。在非遗工坊,老绣娘们在复杂织机上熟练编织壮锦,手法娴熟。有队员试图体验编织,却因壮锦编织工序繁杂被绣娘婉拒。交谈中,队员们得知绣娘们多传承祖辈技艺,完成一幅壮锦往往需耗费半年左右时间。绣娘们对技艺的坚守,深深触动了队员们。此次壮瑶传统风貌园之行,让队员们感受到壮瑶民族传统织锦与刺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坚定了他们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的决心。

老绣娘在编织壮锦 王蕾供图

二、义教小学课堂,播撒非遗文化种子

2月14日上午,新传华韵队伍走进福堂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义教活动。部分队员化身义教老师,精心组织了“模拟人生:在福堂镇建设一个五星级酒店” 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活动伊始,队员们向学生介绍福堂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丰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为后续的酒店选址与样式设计提供思路。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 王蕾供图

在设计酒店伴手礼环节,队员们展示了壮锦的典型纹饰资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导学案设计区域画出融入壮锦纹饰的酒店伴手礼。学生们认真专注,创作出钥匙扣、小摆件、明信片等各具特色的作品。新传华韵队伍计划将这些作品转化为实际文创产品,助力非遗文化保护。

同学们专心设计中 王蕾供图

义教期间,队伍对学生进行了 “小学生对壮瑶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们非遗传承意识较高,对壮瑶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在亲身体验及接触相关文化方面存在不足,对壮瑶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的了解也较少。这表明在这些文化领域的传播与教育仍有提升空间。

新传华韵队伍和老师、同学们 钟宇桓供图

三、对话政府人员,共绘非遗保护蓝图

2月14日下午,新传华韵队伍前往福堂镇政府文化站,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福堂镇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举措及未来规划。

采访福堂镇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敏供图

在资金保障方面,福堂镇政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壮族八音、舞木猫狮等 7 项非遗项目,为传承人提供保障,组织培训并优化设备,吸引年轻人参与。

教育推广上,福堂镇持续推进 “非遗进校园”,与中小学合作开设非遗课堂、开展体验活动。受经费和师资限制,目前覆盖面有待扩大。未来计划通过校企合作、设立“非遗少年班” 等方式推动技艺传承。

文化空间打造方面,福堂镇将老影院改造为非遗传习馆,策划 “尝新节” 等民俗节庆,鼓励民众参与,增强文化自信。

面对人力和财力限制,福堂镇政府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接入 “文化云” 平台,规划线上课程,支持传承人赴港澳交流,组织非遗参展,拓宽文化影响力。

参观福堂镇“美丽客厅”张景翔供图

未来,福堂镇政府还计划扩容专项基金,优先扶持濒危项目;完善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机制,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节日活动、技能竞赛强化群众参与;申请交通专项基金,优化景区接驳路线。

四、走访社区集市,洞察非遗传承现状

2月15日,新传华韵队伍利用当地社区居民圩日赶集的机会,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随机采访居民,深入了解壮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采访赶集的当地人 叶霁生供图

调研数据显示,当地社区居民对壮瑶传统文化了解有限,对传统节日、手艺知晓较少。当地节日氛围淡薄,手艺传承困难。壮瑶文化建设基地,如壮瑶传统风貌园,参观人数较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高度汉化,传统服装和织艺几近消失。不少年轻人在外打工,对家乡文化了解不足,认同感和自豪感较低。同时,受访居民普遍对政府的传统文化保护举措缺乏了解。

采访当地居民 叶霁生供图

此次调研让新传华韵队伍认识到壮瑶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严峻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居民积极性,更需要每个人的实际参与。新传华韵队伍表示,将持续关注壮瑶文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思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5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