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18日讯(通讯员 刘晟宁)自2025年寒假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智绘清流,遥测未来”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返家乡”环保志愿活动以来,其成效持续发酵。结合团队发布的《居民环保意识与志愿服务影响调研报告》(基于线下、线上近七百份问卷),活动成效与公众反馈得到科学验证,为地方生态治理提供了多维视角的数据支撑。

一、问卷深度分析:环境问题认知与政策评价的群体差异

1. 环境问题关注焦点

线下问卷中,垃圾处理、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位列前三,反映居民对日常环境问题的直观担忧。生态破坏问题关注度较高,可能与调研地区存在森林或湿地退化现象相关。

线上问卷中,垃圾处理与空气污染仍是主要问题,但比例低于线下数据,可能与线上样本覆盖更广地域、环境问题分散有关。水污染问题与土壤污染问题占比显著,凸显工业密集区域的治理需求。

线下样本更聚焦“身边污染”,线上数据揭示区域性环境矛盾,需差异化施策。

2. 政府措施评价的“年龄层差异”

问卷调查中,18-25岁群体占比超过半数,对政府环保措施“比较满意”也仅仅达到六成,但“非常满意”却不足三分之一,说明年轻群体期待更高执行力。需通过透明化治理进展与青年参与式监督提升满意度。虽然大部分受访民众认为政府整改力度足够、环境治理有所改善,但“垃圾处理”“水污染”仍为痛点,反映治理工作需转为精准攻坚,提升执行的力度与精确性。

二、志愿服务成效:数据揭示行动瓶颈与突破口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认知”

两份问卷均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志愿服务“有一定帮助,但作用有限”

线下问卷中极少部分民众认为“公众参与”是环境改善主因,线上数据略高,反映居民行动力不足;线上问卷中“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支持率高于线下,表明线上群体更期待“动员式”协作。

志愿服务需从“单向宣传”转向“社区共建”,如设立居民环保小组与大学生联动,大学生返乡助力环保事业等。

2. 环保行动的“知行差距”

线下问卷中近乎所有受访者声称“节约用水用电”,但实际社区违规排污仅减少不到七成;线上问卷中大部分填写者表示参与节约行动,但垃圾分类执行率却不足,显示意识与行为未完全同步。

因此,深化社区共建,缩小“认知-行动”鸿沟是一大重点。

两份问卷的数据交织,既揭示了环保行动的共性难题,也描摹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湖南城市学院的志愿活动证明,当数据洞察与青年实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愿景便有了坚实的落地路径。青年不仅是绿色理念的传播者,更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篇章的书写,这股青春力量必将绘就更绚丽的画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晟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晟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教师频道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