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1月5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馨火传红砖,史韵启新芒”实践团以泉州非遗——闽南红砖雕刻为主题进行深入调研,探究闽南红砖雕刻的历史渊源与工艺技法。

团队通过探讨会议、传承人访谈、亲身学习体验、实地考察及市场调研深入体会闽南红砖雕刻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艺术匠心,致力于进一步推动闽南红砖雕刻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时代的传播。

(图为实践团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的合照 吴哲鸿供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在资料调研与初步了解后,实践团来到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从材质到工艺,从造型到寓意,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五店市传统街区、蔡氏古民居及梧林传统村落作为闽南红砖建筑的代表性景点,对实践团成员了解闽南红砖雕刻有着深入影响。从民居的建筑布局到装饰细节,红砖构建起的不仅是空间,更是闽南人精神的寄托。通过这些砖雕,实践团成员们更直观地触摸到历史,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经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后,实践团拜访了晋江市级“磁灶陶瓷雕塑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小清老师工作室。在采访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闽南红砖雕刻工艺的历史追溯到唐代,并且盛起于明清。在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红砖雕刻的技艺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经过逐步发展也俨然已经成为了闽南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还知悉了“闽帝赐闽南沿海之滨盖红砖古厝”的历史典故,了解了闽南红砖建筑的由来。

(图为实践团访谈吴小清老师的照片 窦传义供图)

艺术的背后是匠人的情感与心血,吴老师也表示“雕刻艺术应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与自己的想法,赋予到作品上,传播文化与正能量,让观众达到共鸣。”体验中老师也为实践团介绍了闽南红砖雕刻的两种技法:窑前雕与窑后雕,运用不同的技法、选材,闽南红砖雕刻也呈现出无数精湛作品。

(图为实践团在老师指导下体验闽南红砖雕刻照片 吴哲鸿供图)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更好的了解闽南红砖雕刻产品当前的市场规模,寻找传承与弘扬其历史文化的最优解,实践团前往泉州西街等旅游景点做市场调研。

通过走访多个纪念品店铺发现,当前市面上的砖雕多为模型制成,通过茶宠、杯垫、香炉、镇纸等实用产品或艺术展品售卖,并且普通纯手工制品与模型价格相当,这不经让实践团成员们思考匠人的市场处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街店铺市场调研照片 吴哲鸿供图)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非遗文化不再是尘封于历史角落的旧物,而是成为联结过去与未来、承载民族精神的熠熠火种。中国的青年一代,正以蓬勃的朝气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非遗传承的广阔天地。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更是非遗传承的践行者。闽南红砖雕刻,是闽南人刻在砖石上的诗与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作为新时代青年人,“馨火传红砖,史韵启新芒”实践团将带着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热情,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用青春力量为非遗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聂书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聂书红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62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