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源于淮河两岸的民间歌舞艺术,素有 “东方芭蕾”的美称。历经岁月沉淀,花鼓灯仍承载着淮河两岸人民的情感与记忆,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咚鼓隆咚锵”社会实践团成功联系到花鼓灯市级传承人冯开唐老师,于1月19日前往安徽省蚌埠市展开深入采访,感受花鼓灯的独特魅力与底蕴,探寻农村歌舞类非遗艺术再焕光彩之路。
不忘初心, 不破不立
上午,实践团拜访了位于蚌埠市禹会区老厂房中的花鼓灯培训基地。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进行公益表演彩排,红色的丝巾在她们手中如翻飞的蝴蝶,灵动轻盈、节奏明快,随着舞蹈动作在空中飞扬。队员们纷纷赞叹,被精彩真挚的表演所打动。冯老师见队员们对花鼓灯有兴趣,又给队员们播放了自己的表演视频。看着屏幕中的自己,冯老师与队员们谈起如何与花鼓灯结缘。他从小便听着花鼓灯故事长大,10岁学艺,也因此与同样热爱花鼓灯的妻子相识。当时村子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但冯老师不愿看到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花鼓灯在自己这一代消失,于是离开村子在市里租下厂房,建立了现在的花鼓灯培训基地,并成立了花鼓灯艺术团。冯老师努力宣传召集学员,自愿进行免费教学。
图为花鼓灯艺术团彩排
举步维艰,坚忍不拔
下午,实践队员们跟随冯老师的脚步参观培训基地。基地内陈设简单,几处沙发、一台电视、摆放规整的表演道具,还有满墙演出照片,便是全部。随后,实践团采访了冯老师。谈及资金问题,冯老师既自豪又心酸。冯老师组织带领的艺术团已成立7年,主要依靠他与成员们打零工维持至今,而成员们也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为了宣传花鼓灯,艺术团一年会有100到200场表演,且大多是无偿的,很多时候大家还自掏腰包支付路费。实践队员们心里五味杂陈,同时也对冯开唐老师与艺术团成员们对于传承花鼓灯的坚定意志,与心中的大爱感到深深的震撼与敬佩。
图为冯老师为成员介绍过往表演
接着,实践队员们询问冯老师关于未来传承花鼓灯的计划,冯老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许多想法。他计划在培训基地搭建一个大舞台,给怀揣梦想的人提供表演机会,并且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花鼓灯题材的电视剧,能更细致生动地向人们展示花鼓灯淳朴的魅力。而谈及目前面临的阻碍,冯老师指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且缺乏年轻力量。艺术团的运营与宣传需要资金支持,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短视频平台加强花鼓灯的传播,却因不懂得视频剪辑等技术问题而无从下手。同时,艺术团的演员们面临“高龄化”,需要更多年轻的身影与更多的新力量才能让花鼓灯突破性地传承下去。
图为艺术团花鼓灯表演
头角峥嵘,自强不息
最后,冯老师与艺术团演员们完整地表演了一场花鼓灯,男角动作刚健有力、洒脱奔放,女角轻盈飘逸、灵巧细腻,演员们将花鼓灯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冯老师告诉队员们:“人生就像花鼓灯的鼓,上面是天,中间是人,底下是地。人立在天地之中,很多时候没有要不要,年轻人不应轻易就感到害怕,要去勇于担当,积德行善。”
图为小队与冯天唐老师的合影
实践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感慨良多,农村歌舞类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道阻且长,但一代代传承人们主动挑起担子,精益求精不求回报。这奔赴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青年一代应当汲取、学习的。实践队员们坚定了继续助力花鼓灯宣传的信念,非遗艺术也需要更多年轻血液的注入,作为表演者、宣传者等等,以自己的方式添一把火,做新时代非遗艺术传承的接棒人!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谷艺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谷艺涵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