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4日讯(通讯员 王莉媛) 在福建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客家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个寒假,福建农林大学第16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闽韵元宵”社会实践队深入闽西地区,探寻那里的元宵龙灯文化,感受客家人的团结与祈愿。
朋口镇:游龙灯的祥瑞之旅
朋口镇,这个位于连城西南部的古镇,明清时期因水路交通便利而成为商贸重镇,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至此,带来了对龙的崇拜,龙在他们心中象征着祥瑞、力量与丰收,而游龙活动便是这种崇拜的生动体现。
实践队抵达朋口镇时,夜幕已降临,但镇上却热闹非凡。游龙活动的开场仪式庄重而神圣,祭祀“龙王”或地方神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身由竹篾、绵纸制成,分段点燃蜡烛,当龙灯在夜色中巡游时,宛如一条火龙穿梭于街巷,那闪烁的烛光仿佛能驱散一切晦气,带来光明与希望。
游龙的制作需要各村合力完成,龙身可长达数百米,这不仅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团结精神的象征。各房族轮流主持活动,凸显了客家宗族社会的组织性。巡游路线涵盖村镇的主要街巷,途经祠堂、庙宇,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人们的欢呼与祈福声,这种活动强化了社区的认同感,也让客家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加深沉。
在观看仪式的过程中,队员们被那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龙灯所到之处,人们纷纷让出道路,虔诚地祈求神龙的庇护。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让他们看到了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魅力。
图为 朋口镇游龙活动 傅昌盛 摄四堡镇:拔龙灯的竞技与团结
四堡镇,明清时期因雕版印刷业闻名全国,曾是南方重要的出版中心。经济的富庶为民间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龙灯活动在这里逐渐演变为兼具娱乐性和竞技性的节庆项目。而独特的“拔龙灯”更是四堡的民俗瑰宝。
四堡的龙灯由数十节至上百节灯笼组成,每节都由竹篾扎架、糊以绵纸并绘彩,内燃蜡烛或置灯盏。夜间巡游时,龙灯蜿蜒如星河,穿行于街巷、祠堂、庙宇之间,象征“神龙巡境”,驱邪纳福,祈求年景丰饶。而拔龙灯的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拔龙灯开始前,参与者在老祠堂里祭拜,祈求平安与顺利。随后,两队人马分列两侧,以木板牵引龙身,像拔河一样较劲,龙身时进时退,时跑时停,前拖后拉,场面异常激烈、刺激。这种独特的竞技方式,既模拟了神龙翻腾布雨的动态,又考验了参与者的体力与协作能力,象征着族群在对抗自然或外部挑战时的团结精神。
图为 四堡镇村民在进行“拔龙灯”仪式 傅昌盛 摄
在仪式过程中,实践队的一名队员傅昌盛有幸参与到了抬龙灯的仪式中。在活动结束,他告诉队员们,“抬龙灯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当龙灯在手中舞动时,可以深刻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与团结的力量。”这种亲身参与的经历,也让队员们对龙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 队员傅昌盛参与“抬龙灯”仪式 王莉媛 摄
传承与祈愿:客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朋口镇和四堡镇的龙灯活动中,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至闽西地区,将中原的祭祀传统与当地的自然崇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龙灯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寄托着客家人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这一天,实践队员们还看到了“犁春牛”的仪式,这同样是一种祈福活动,祈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贯穿于客家文化的始终。
“闽韵元宵”社会实践之旅虽然短暂,但实践队员们在朋口镇和四堡镇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们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队员们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前行,通过他们的实践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团结的力量,让这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莉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莉媛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