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突出实践特色,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本学期广泛开展学术实践、主题实践、社区实践、体验实践和公益实践等思政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素养,弘扬奋斗精神。淮北理工学院团委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团杜集区委、杜集区文体旅局、共同搭建合作桥梁,拓展社会实践的育人平台和渠道。探索校地企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合作路径,凝聚青年人才,赋能地方发展,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实现青春与基层的“双向奔赴”。(通讯员 刘帅克 陈媛媛)
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校地合作双向赋能
为进一步巩固社会实践成果,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增强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实现校地合作双向赋能。在淮北市梧桐村党群服务中心达成深度的合作意向,并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搭建平台。
图为淮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朱德顺为梧桐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任子慧 供图
图为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亲切看望梧桐村支教点小学生。任子慧 供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更是助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抓手,为同学们奉献爱心、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实践基地的锻炼,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提升素质。淮北理工学院学子积极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在社会实践中上好青春思政课,将所学知识和技术传播到乡村,助力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践行者。
二、树立支教活动亮点,打造免费公益学堂
淮北理工学院赴梧桐村“七彩假期,筑梦“红淮””公益支教实践团,是校地合作战略协定下应运而生的品牌实践团队。在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红淮儿”支教社基础上,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专业优势,对接淮北市当地政府“四点半课堂”“七彩周末”课程项目,利用淮北理工学院学生周三下午,周末时间,开展持续性,深度性特色支教公益教育实践,至今已在梧桐村开展支教活动50余次,服务当地儿童200余人为乡村教育振兴、实践育人注入活力。
图为“七彩假期,筑梦“红淮””公益支教学生志愿者与乡村儿童合照。任子慧 供图
“七彩假期,筑梦“红淮””公益支教实践团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带领,秉持着自主发展与外部协调并重的原则,与地方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学校及社区紧密合作,建立了跨领域、跨部门的长效合作联动机制,涵盖公益支教、师资培训和资源共享等多方内容。
图为儿童展示手工作品成果。任子慧 供图
三、产教融合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校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地企合作,将地方非遗文化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对接,传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图为梧桐村非遗小院陈列学生制作的非遗展品。 任子慧 供图
通过开展“非遗走进校园”“传承红色精神”等活动,将非遗文化与非素质艺术教育课程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文化自信。通过公益支教的形式,融入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带给乡村儿童们瓦当拓印、植物拓印、扎染、剪纸、泥塑、香包等非遗课程,并邀请非遗传承人、红色传承人给乡村儿童带去真实切身的体验。
图为非遗传承人为乡村儿童介绍泥塑。任子慧 供图
以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为初试点,结合“挑战杯”省级项目团队,打造“绘乡筑梦——建设现代化美丽新乡村”项目,将乡村的传统文化故事、自然景观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墙绘文化景观,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成员由11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成,拥有多样化的思维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村内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排。依托于屋朴、田美、溪清、谷幽、山野的优势,深挖提炼文化,打造“自然溪谷,悠然乡居”的自然风光,致力于将梧桐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
图为杜集区梧桐村墙绘。任子慧 供图
图为杜集区梧桐村墙绘。任子慧 供图
四、开展乡村助农直播,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为积极引导青年投身于乡村振兴,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宣传推广,淮北理工学院团委联合杜集区委组织部、团杜集区委,结合淮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公益直播助农活动,以青年主播带货的形式,宣传并推荐本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了杜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为优质农产品开辟了“线上市场”的新渠道。
通过“共青团直播间”结合“村书记助农直播”全方位推介淮北市农特产品,充分发挥淮北理工学院学子的专业优势,体现了青年力量在赋能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大学生深耕乡村振兴沃土,促进淮北理工学院毕业生,留淮就业创业,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在各行各业为淮北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图为淮北理工学院学子与村书记直播场景。任子慧 供图
五、传承革命红色基因,树立红色文化品牌
淮北市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淮海战役期间,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统筹人民群众支前工作,夺取了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作为淮海战役的大后方,杜集区梧桐村战地医院,将很多从前线送来的伤员安置在这里,有50余名战士因抢救无效为国捐躯,长眠在村头,用热血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一片片红色的印记。历史与实践证明,任何时候,只要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们党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图为淮北理工学院青马工程班合照。任子慧 供图
淮北理工学院与中共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建“淮海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平台的指引下,在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淮北理工学院团委联合杜集区团委、杜集区教育局开展淮海战役与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带领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走进梧桐村战地医院,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度研究挖掘红色文化,抓好红色资源的研究阐释,切实感受了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给梧桐村带来的变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把弘扬红色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未来的征程上,淮北理工学院团委将继续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深化区域内高校合作,整合现有力量、挖掘潜在资源,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共青团全面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持续探索校地互助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新路径,用青春促进校地双向赋能。促进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