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团委实践团于2024年7月28日前往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织黔货非遗文创生活馆,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非遗文化,体验传统豆染技艺,学习非遗手艺人的精神。
(一)豆染艺术的起源与工艺
豆染,顾名思义,是以豆类植物为原料进行染色的一种古老工艺。据史料记载,豆染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古代,豆染因其色彩丰富、染料天然、环保无害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随着历史的变迁,豆染技艺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承中逐渐发展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流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穿过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就来到织黔货非遗文创体验馆,屋前小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三间木屋,一口大染缸,青瓦木墙错落有致。屋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豆染作品,眼前遍布着款式不一的蓝白图案,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尽收眼底。
(二)文化交流与启发
非遗手艺人张婷婷2018年回到家乡贵州,2019年来到这里开设了工作室,在传承非遗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她进行了专访。
访谈中张婷婷提到了自己从事手工艺的初心,她说初心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伟大,后来发现手工艺除了可以把自己变美以外,它还可以养活自己,那就在这样机缘巧合的形势,就慢慢做到今天这样。张婷婷认为,所有东西应该都是顺应大潮,对于手艺人来讲,做好当下最重要。关于非遗文化传承的问题,张婷婷指出,非遗手艺人没有走出来,不站出来宣传,不站出来讲,大家是不了解你的,也是现在年轻人不关注传统文化的一个因素。通过这次采访,不仅感受到了以张婷婷为代表的非遗手艺人,做好当下,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发扬非遗文化并带领村民致富的品质和精神,也能让实践团成员愿意投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保护当中。
豆染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豆染的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豆染作品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此外,豆染所倡导的环保理念,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处的智慧。艺术家们分享了他们对豆染技艺的热爱和执着,讲述了这一古老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生机和创新。这些交流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受益匪浅,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三)亲身体验与学习成果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开展了豆染技艺体验活动,选择自己心仪的图案,运用豆染技艺,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工作坊里,团队成员们亲自动手参与豆染的制作过程。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豆类作为染料来源,如何进行染料的加工和配比,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技巧在布料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豆染的制作过程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大致分为选料、浸泡、发酵、染色、固色等几个主要步骤。首先,选用优质豆类,如黄豆、绿豆等,经过清洗、浸泡后,利用自然发酵的方式提取色素。这一过程需要匠人的精心照料与耐心等待,因为不同的发酵条件将直接影响最终染色的效果。随后,将准备好的染料与布料进行充分接触,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多次重复,以确保颜色的均匀与深度。最后,通过自然晾干和固色处理,一件色彩斑斓、图案生动的豆染作品便诞生了。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同学们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在手艺人们的指导下,保持细致、仔细、专注,完成了豆染作品的创作。当成品制成时,实践团成员都很感慨,感慨非遗手工艺的博大精深,做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深化了对豆染艺术背后文化意义的理解。
(四)展望与感悟
参与豆染艺术学习的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还使他们更加珍视和尊重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次豆染艺术的学习之旅,不仅为团队成员们的暑期增添了一抹色彩,更为他们的成长与教育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许文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文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