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6日讯(通讯员 鲁睿涵)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季节里,贵州大学农学院“黔泰一家亲”实践队踏上了通往乡间的道路。实践队员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深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于7月10日至18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昆虫世界的奇妙,还运用专业知识探索植物病原体的奥秘。在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他们见证了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研究昆虫 激发兴趣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片区域的昆虫调查。他们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田间地头,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只昆虫的形态特征,记录其种类和生活习性。此外,队员们还开展了详尽的昆虫种群研究。他们使用昆虫网捕捉了多种昆虫样本,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类和计数。通过对不同作物区域昆虫种群的比较分析,他们发现了某些害虫的高发区域,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生物防治建议。
图为实践队员捕捉水性昆虫。通讯员 杨玺航 摄
图为实践队员沿途捕捉昆虫。通讯员 杨玺航 摄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昆虫标本。通讯员 杨玺航 摄
同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队员们掌握了样本采集的关键技巧,学会了对昆虫进行准确地分类鉴定,并对昆虫的行为模式及其生态习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每一次的观察都是一次实验,每一次的记录都是一次数据的积累。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方法,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不易,也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对昆虫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了昆虫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它们有的作为害虫威胁着作物的生长,有的却是天然的授粉者和害虫的天敌。
调查病害 感悟自然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采集了多种植物病害样本,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仔细观察了作物叶片上的病斑,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病原体造成的危害。
实践队员们将采集的样本带回实验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并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向农户们提供了专业的防治建议。在显微镜下,实践队员亲眼见证了这些微小生物的“真容”,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菌丝缠绕,有的则像孢子散布。每一个细节都让他们惊叹于自然界的奇妙和复杂,每一次发现都让他们兴奋不已,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研究植物病原体的决心。同时这些发现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实现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图为指导老师为实践队员说明植物病害诱因。通讯员 陈向 摄
图为泰国籍博士后为实践队员讲解高粱紫斑病发病特点。通讯员 吴娇娇 摄
图为实践队员深入水稻田观察病虫害。通讯员 符琳曼 摄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病害样本。通讯员 吴娇娇 摄
采访农户 科学施药
实践队员们不仅在田间进行深入的探索,也在实验室开展严谨的研究,并且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与当地农民的交流中,队员了解到了病原体对农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以及农户们在防治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同时,实践队员们向农户传授了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技术,包括实施轮作制度、选用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和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从农民那里汲取了大量实用的传统防治经验。这些经验的交流不仅加深了队员对病原体防治的理解,也让他们意识到科学与传统智慧的结合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
图为实践队员询问农户对于农药的使用情况。通讯员 杨玺航 摄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并记录农药。通讯员 孙靖娥 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农药销售店门口积极向店老板请教如何辨别假农药。通讯员 杨玺航 摄
尊重自然 科学服务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深知,每一次的观察和记录,都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每一次的分析和建议,都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尊重自然、理解农民、用科学服务社会。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也是一次成长的历练。他们决心以更加坚毅的姿态投身于农业科研领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未来,“黔泰一家亲”实践队将继续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田野,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实践队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实践队员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共同绘制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通讯员 孙靖娥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鲁睿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鲁睿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