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梁韵静) 青春力量助振兴,文化赋能启新程。近日,肇庆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红韵智兴”实践团、“文化创意赋能文旅产业”实践团等多支实践队伍前往分别前往四会市、肇庆端州区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所学赋能乡村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
经纬交织,竹韵留香。肇庆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红韵智兴”实践团走进四会市黄田镇马迳新村,踏上竹编非遗文化调研之旅。竹编是一种遍布我国南方各省,使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随着时代变迁,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遇到许多阻碍,对当地经济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探寻四会竹编传承现状与创新可能,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助力当地“百千万工程”。
廖群英,是当地竹编传统手艺人,精通各种竹编技法,对竹编有着深厚的情感。在这场关于竹编艺术的探索与学习中,通过廖群英亲自讲解与示范其制作过程,实践队员了解到竹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从砍竹、刮青、破竹、勾丝到编织,感受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廖群英奶奶娴熟的手法技艺看似简单,真正上手才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视频组韦金伶说道。随后,实践队员走进市场,向路过的群众介绍竹编。他们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宣传,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挖掘端州人文精神,赓续地方文脉。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端州区“百千万工程”村史挖掘与保护工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端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何军红指出:“端州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队员分赴端州的岩前、出头、厚岗、大龙、下瑶、下黄冈一社区,穿梭古街小巷中,观察古建筑的设计风格与结构特点,寻找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并向村民收集族谱、旧报纸、旧书籍、旧地契等老物件。
本次实践活动以口述史追溯端城集体记忆,以深度访谈村干部、村民的方式搜集整理村史村事,实践队员与村民面对面交谈,以群众的视角深度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沿革、人文故事、生活变迁、民俗风情、生产发展的历史,用纸笔和镜头记录村落的历史轨迹、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承,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此过程中,端州区委副书记苏亦文鼓励实践队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服务。
溯源百年骑楼,赋能国潮文旅。肇庆学院美术馆组成“文化创意赋能文旅产业”实践团,寻味肇庆骑楼街,助力其文化产业发展。实践队员对骑楼街的历史文化背景、社区与居民情况、文创市场需求与潜力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累计调研走访近30家商铺、近百名游客,投放近300份关于骑楼街的调查问卷,数据均来自周边街坊和往来游客,话题主要围绕在环境治理、服务水平、文创质量等方面,对于解读骑楼街文旅产业的核心组成、综合服务体系和游客评价起到指导性作用。为更好对骑楼街的店铺进行宣传,提高其整体知名度,队员们群策群力,在短视频平台上所发布的作品浏览量高达5000+,收获良好成果。
近年来,肇庆骑楼街在文化创意的赋能下,正逐步成为肇庆文旅产业的新亮点。实践队员在骑楼街开展漆扇制作、植物拓印汉服表演等节目,为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成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场摊位前人头攒动,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在本次活动,实践队员发挥专业优势和青春力量,以大学生文创的方式参与到大众生活中,为传播骑楼街文化、讲好肇庆文旅产业故事取得良好效果。“肇庆骑楼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感受到古建筑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明白保护这份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去了解肇庆骑楼街,并投入到对骑楼街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当中。”实践队员欧阳子晴说道。
未来,砚园青年将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乡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贡献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乡村基层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青春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梁韵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韵静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