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薛瑾彦)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由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同学组建的“‘益’起护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就观察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开启了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篇章,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先后来到江阴、太仓、张家港,从司法、经济、生态多方位观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就,体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长江新脉动,聆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交响乐章。

8月15日,实践团来到首站——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在这所长江边的检察院交流学习长江保护的司法实践。实践团通过一场审判、一次参观和一个座谈,深入学习江阴检察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司法实践及其成果。

一场审判

上午,实践团在检察官的带领下前往江阴市人民法院旁听江阴市人民检察院与胡瑶、王从友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一案。

本案由江阴检察对盗伐树木的胡瑶、王从友提起公益诉讼。经法庭主持,公益诉讼起诉人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由二被告共同缴纳公益损害赔偿金17144.7元,并根据生态修复方案按照“伐一栽三”进行树木补种。两名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通过补种树木的方式修复生态环境,从“森林资源破坏者”变身“森林生态修复者”,实现惩罚犯罪、修复环境、损益平衡的有机统一。

图为实践团来到江阴市人民检察院

一次参观

当日下午,实践团在江阴检察李主任、方主任的带领下参观江阴检察生态环保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快检中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化检测室设计,配备了智能型多功能水质测定仪、泵吸式复合气体分析仪等专业设备,能够避免传统模式下对专门检测单位的依赖,为江阴检察进行长江保护提供了快速获取数据和固定证据的利器,通过科技强检的路径大大加强了江阴检察保护长江生态的能力。

图为实践团参观江阴检察快检中心

一个座谈

随后,实践团与江阴检察方主任、李主任展开了座谈交流。在座谈中,方主任详细阐释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的内涵、历史沿革、实践成果和未来图景。她重点提到了司法部门在长江保护上的实践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并在会上回答了实践团有关公益诉讼、长江不同流域的司法现状等问题。

图为实践团与检察官展开座谈

实践团的江阴之行告一段落,但实践团、江阴检察保护长江之行将继续下去。本次学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对保护长江的信念,法学院的学子在2024年以学习者的身份学习长江保护及其司法实践,也将在不远的未来以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8月16日,实践团来到他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站——江苏省太仓市。实践团着重学习了当地政商两方在新质生产力和长江保护方面的共同努力。

当日上午,在太仓市科技招商中心姜科长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太仓市娄江新城规划馆。规划馆集中展示了娄江新城在对德合作、港口商贸和“3+3”产业发展集群的卓越发展成就,介绍了其“产城融合、绿色、数字”的定位以及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德创新城”的目标。

图为实践团在太仓市娄江新城规划馆参观

随后,实践团来到太仓航空航天产业展示中心。太仓已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60家,产值超200亿元,并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创新不断突破“卡脖子”问题,竞逐新质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太仓航空航天的商业化、民用化凸显了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造福民生的优势。作为民营企业的火箭派(太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星箭一体化”企业,而以无人机等为代表的低空经济也不断突破,将在环保巡查、交通巡检、农业植保应用等领域大显身手。

图为实践团在太仓航空航天产业展示中心参观

下午,实践团来到长三角先进材料创新中心。该中心是太仓唯一一家先进材料专业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家材料科技企业入驻其中。实践团走访了园区内的瑞纳芯材(太仓)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矽合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距离参观了园区内相关生产实验室。

图为实践团在长三角先进材料创新中心与相关负责人合影

在走访中,企业负责人提到了他们生产精密化、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废物处理科学化集约化的特点。“一方面产品的高附加值允许进行环保化,另一方面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成本也降下来了。”一位负责人提到。

图为实践团参观瑞纳芯材的产品

随后,实践团会同姜科长、创新中心负责人、企业代表展开座谈。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了相关人才政策,展现了太仓坚持创新、竞逐新质生产力的态度。企业代表提到,长江大保护政策影响了企业定位,推动了产业升级,也推动企业承担长江环境保护责任,同时也带动了环保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姜科长总结道“经济发展和长江保护不是顾此失彼的”,而是要在经济发展和长江保护之间形成正向循环、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图为实践团与姜科长、创新中心负责人、企业代表进行座谈

结束此次调研后,实践团更切实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逻辑以及经济发展与长江保护产生的良好化学反应,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8月17日,实践团来到他们的第三站——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永联村。这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长江沿岸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学习“最美村居”在发展成果共享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

永联村曾是张家港最东边最小、最穷的江滩小村,而今却是“苏州第一经济强村”,并且在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以及农村的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较为成熟的探索。

图为实践团抵达永联村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永联展示馆。展示馆的长廊不仅展示了永联村作为发展典范,也展示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两方面自主约束,从而在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实践团也了解到,永联会举办长江文化节等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传递保护长江的理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保护长江的意识。

图为实践团在永联展示馆的长廊参观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永联爱心互助街。全长约300米的互助街上,图书馆、服务大厅、健康小屋、残疾人之家、家事调解工作室等服务场所和平台一应俱全,全方位提供政务、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等服务,让广大居民群众公平共享村、镇的发展成果。这是永联的“发展成果共享”理念的集中体现。

图为永联爱心互助街的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

图为实践团在家事调解工作室学习当地的矛盾调解经验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数字永联馆。永联早在2015年就基本实现了村域管理智能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化、信息发布网络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一系列便民设施,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居民高质量生活保驾护航。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也反过来为小镇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数字永联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永联丰富的便民服务

图为数字永联的走廊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永联村的绿色经济与发展成果共享模式,是长江绿色发展之路的新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宝贵的经验与感悟带回校园,积极传播长江大保护的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将携手更多青年,共同守护好这条生命之河,让长江之水永远清澈流淌,滋养万物,造福人民。

8月18日,实践团来到第四站——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张家港湾和双山岛。这次实践旨在亲身前往长江岸线,近距离观察长江沿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实践团踏出前往长江岸线的步伐,来到“江海交汇第一湾”——张家港湾,实现与长江的真正近距离接触。

张家港湾曾是“工业锈带”,但五年之后的今天,通过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以及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等五大整治工程,张家港已经蝶变成为“生态秀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江湾”。

图为实践团来到张家港湾主景观石

一间3D打印服务用房吸引了实践团的目光,这正是海棠驿益空间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这是张家港湾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产物,由张家港本地企业永钢集团回收固废钢渣而生产的3D打印材料制成。这一环保产物,正是张家港湾生态岸线的缩影。

图为实践团来到3D打印的海棠驿益空间

下午,实践团坐上轮渡,前往长江送给张家港的另一颗“明珠”——双山岛。

在轮渡上,也不难发现长江经济发展的痕迹,江上的货运船只来往如梭而又井然有序。据悉,素有“黄金航道”之称的长江当今全球最繁忙的河流,拥有15个亿吨大港、3大航运中心,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很早就开始倡导绿色航运了,长江水变得干净多了”轮渡船上的岛民如是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拍摄长江航船

双山岛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生态岛”之一,岛上幽静雅致,空气清新,保留了恬静古朴的自然风光。

双山岛也曾因粗放的种植养殖模式、散乱排布的码头产生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而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提出后,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这才有了今天的“长江慢岛、沙上绿洲”。

图为实践团来到双山岛

实践团特别参观了岛上的老圩村。老圩村将打造美丽乡村与践行长江保护、发展有机融合,通过实施抛石保坍工程、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绿色食品种植规模等,发展了新质生产力,使村民迎来了幸福田园生活。

图为实践团来到老圩村

图为实践团参观老圩村的农田

至此,实践团的本次实践迎来了尾声,但长江的波涛不会停下、长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步伐不会停下。经此一行,实践团亲身见证了长江水的清澈和一湾一岛的绿色经济,深刻感受到各方为长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付出的共同努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薛瑾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瑾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9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