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黄雯静 林嘉怡 肖嘉榕)“竹公溪衅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为深入探究瑶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推普助推瑶族非遗文化传承。近日,长沙理工大学“赴新宁县关于非遗研学旅行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研团”在舜皇里非遗研学基地开展非遗推普调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崀山峒歌》传承人陈孝友老师招待了实践团成员,并为实践团带来一场生动精彩的非遗课堂。

源于热爱,挖掘传承《崀山峒歌》

陈孝友先生早年在农业部门工作,但从小热爱非遗文化,喜欢翻唱峒歌。崀山申遗成功之后,陈孝友老师的兴趣爱好被政府部门发现,调到非遗传承有关部门。陈孝友老师的任务就是挖掘、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工作伊始,陈老师致力于崀山峒歌的挖掘,资金短缺,他就自己掏钱,收集整理前辈的峒歌作品,编纂成谱。2018年《崀山峒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崀山峒歌已经被列入国家数字化的管理,为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下一步准备。从最初的在农业部门工作,到兴趣特长被挖掘,调到非遗传承部门,成为黄金瑶族乡文化站站长,始终不变的是陈老师对于非遗文化的热爱。

“我们非遗课堂开展的课程种类很多,如《崀山峒歌》、戏剧、脸谱、国学、礼仪等”,陈孝友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非遗课堂开展的课程时说道。目前每年都有邵阳市各地中小学生以及外来学生来到舜皇里非遗基地研学,陈孝友为数以千计的学生讲解崀山峒歌和瑶族竹根傩面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出于对瑶族非遗的热爱,陈老师始终坚守着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初心与底色。

(图为 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课堂。通讯员 卓少颖 供图)

走近瑶族文化,感受多彩非遗

“长鼓舞是瑶族的一种文化类别,长鼓舞历史悠久,相传瑶族祖先盘瓠在游牧打猎的过程中被羚羊撞下山崖而死,后被挂在梧桐树上。他的子孙用梧桐木和羚羊皮制成长鼓来祭奠盘瓠。”老师为实践团成员细致地讲解长鼓舞与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故事以及宗教信仰的密切联系。瑶族傩面是用竹根雕刻而成的一种面具,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傩公、傩母、五峒梅山、三峒蛮王、判官、小鬼、梅山九郎等三十六个不同名称的面具。

课堂上,陈老师展示亲手制作的瑶族傩面,实践团成员体验佩戴傩面具并学习傩舞舞步。抱起竹琴,陈老师笑容热情和蔼,即兴给实践团成员唱了一段峒歌。“峒歌调子变化多,高腔、平腔、小调都有,因为曲调里面经常有溜溜这个词,所以我们这边还管峒歌叫‘溜溜歌’”。陈老师吹奏竹琴,峒歌再次唱响,轻跳着傩舞舞步,与瑶族古人们重新挽手,带来多彩缤纷的非遗文化体验。

沧桑巨变,初心不改传承非遗本色

陈孝友老师淡泊从容坚定传承《崀山峒歌》,从最初的资金短缺,自掏腰包收集前辈峒歌曲目到编成数本峒歌曲谱;从名不见经传的峒歌爱好者到《崀山峒歌》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独自一人拜访峒歌前辈到独立开展非遗课堂。

无论是庄严绚丽的竹根傩面,还是悠扬婉转的《崀山峒歌》,更或者是节奏轻快的长鼓舞,它们都共同构成了瑶族非遗文化的魂与肉,展现出了光辉灿烂瑶族非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脉络,作为历史留下的民族印记,承载着众多如陈孝友老师一般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对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美好愿望。陈孝友老师希望借助非遗课堂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研究、传承《崀山峒歌》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瑶族非遗文化。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陈孝友老师始终坚持着自己传承非遗文化的初心,他坚信,手工雕刻出的作品,才能更好地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温度,演奏出更悠扬的民族之歌,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瑶族非遗文化的本色。

(图为 陈孝友老师手工雕刻制作的竹根傩面。通讯员 卓少颖 供图)

以语为媒,推普助传四方

面对实践团成员提出的在瑶族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陈孝友老师说道“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返乡时间较短,峒歌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相较于之前更加困难。尽管当今社会对非遗的重视度有了一定提升,但会唱峒歌的依旧是较为年长的当地居民,让《崀山峒歌》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是一个时代命题。”

峒语没有文字,崀山峒歌要以普通话为媒介记录传播。崀山峒歌是瑶族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引起重视,也要用更多形式记录、保护,加大传播力度。问及如何处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非遗文化冲突的问题时,陈老师坦言:“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更好的宣传和传承非遗。”通过普通话传唱,更多的人听懂了峒歌,体会到瑶族文化的无限魅力。

关于如何更好传承瑶族非遗,陈孝友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回答。“还是要创新作品,创作出受欢迎广流传的峒歌歌曲,另外一个就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更加注重传承人的培养。”最后,陈孝友老师表示,自己将继续坚持崀山峒歌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弹出竹琴绝韵,唱出美好生活,守好瑶族文化,尽全力推动瑶族文化大放异彩。

(图为 实践团成员在舜皇里非遗研学基地合影。通讯员 卓少颖 供图)

作为文新学子,亦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实践团成员通过实践调研认识到不应仅仅作为参观者、调研者去了解瑶族非遗文化,亦应作为宣传者、传承者、发扬者,推普助力瑶族非遗文化的传承,提升知名度,拓宽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让瑶族非遗文化浸润到人们心中。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肖嘉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嘉榕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29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