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黄秋苒)盛夏的交响曲持续演奏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徐州片区的成员们于2024年7月23日怀着对文化传承的信心与肩负的责任,踏入了睢宁县温馨的社区,为那里的孩子们编织了一场融合安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的夏日盛宴。实践队员们别出心裁,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只名叫汤姆的小猫,开启了它的一段溺水重生之旅。
水流无情,生命无价
课堂上,小朋友们被这只机灵古怪的猫咪吸引。仝睿轩同学化身为这只小猫,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三次重生经历。通过汤姆小猫二世的重生选择,告诉小朋友们在面对他人失足落水时,应当怎样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救取溺水者。然而,机灵的小朋友们却又提出大家可以结伴下水游泳,这也是仝睿轩同学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如何判断游泳的条件以及落水时如何自救。仝睿轩同学创新性地降解,让他们能够深刻理解、体会安全的重要性。
图为仝睿轩同学在课堂上讲解夏日安全知识。 大学网报通讯员 黄秋苒 摄
纸塑狮子,魅力非遗
夏图为王砾雪同学在课堂上给小朋友们讲解纸塑狮的意义。 大学网报通讯员 黄秋苒 摄
日安全知识讲述完后,王砾雪同学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徐州地区的非遗文化——纸塑狮子。王砾雪同学以绘画为媒,向小朋友们介绍邳州纸狮子制作与舞狮习俗,穿插舞狮视频,让小朋友们仿佛置身其中。随后,分发绘画工具,小朋友们化身为小画家,创作心目中的狮子。活动高潮时,展示六种以三国人物命名的狮子样式,通过问答互动,激发小朋友们对舞狮及三国文化的兴趣。王砾雪耐心讲解,不仅深化了小朋友们对三国人物的理解,也点燃了他们探索非遗文化的热情。此次活动强调亲身体验与探究式学习,让小朋友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行合一”,促进个人成长。
山水汉韵,古彭徐州
2024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徐州分队重返睢宁县社区,引领小朋友们踏上彭城文化探索之旅。仝睿轩同学从历史脉络出发,讲述徐州作为古彭城的辉煌,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到东汉的中原雄关,再到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强调其战略地位与文化积淀。通过淮海战役视频,让小朋友们直观感受战争残酷,珍惜和平生活。此外,仝睿轩还详细解析了徐州地形,纠正了孩子们对徐州仅为平原的误解,指出其复杂地貌包括丘陵与水域,丰富了孩子们对家乡的认知。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小朋友们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
图为仝睿轩同学在课堂上讲解彭城文化。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黄秋苒 摄
剪纸艺术,千年传承
团图为王砾雪同学在课堂上讲述如何剪纸。 大学网报通讯员 黄秋苒 摄
队成员王砾雪同学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接近非遗文化,王砾雪同学从生活中取材,选取剪纸作为本次课程的内容。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用刻刀或是剪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王砾雪同学由剪纸的意象出发,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剪纸之所以在中国几千年未曾消失,正是因为它是一种人们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当今社会,剪纸在大小节日中颇为多见。多用来张贴,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也可以用来点缀礼品嫁妆、供品、祭品等。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告诉志愿者,自己曾在春节的时候贴过窗花,这让其他小朋友们也不禁回忆起自己以前也接触过剪纸。片刻后,志愿者们便已将彩纸、画笔、手工刀分发到小朋友们手上,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剪出一个美丽的窗花。参考大屏幕上的图片,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小朋友们依次完成了折纸、画图、裁剪三个步骤,待展开后一个个窗花展现眼前。此次剪纸课程不仅培养小朋友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进而将其传承下去。
图为活动结束后和小朋友的大合影。 大学网报通讯员 黄秋苒 摄
本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徐州地区的活动圆满结束!不仅是一场安全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生动传承。它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安全意识,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寻历史、非遗文化的脚步停止,此次活动地展开,不仅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历史遗迹,注意到了身边的非遗文化,更是激发了他们探寻文化的兴趣,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光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知行合一”的文化理念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熠熠生辉。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砾雪 黄秋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砾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