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为探索蜀地文化,探寻四川非遗发展新道路,助力非遗传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拾遗谱新实践队于8月7日到8月11日前往四川成都开展了以“涉古朴西蜀,助时尚非遗”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四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拥有大量的历史遗迹,非遗文化更是琳琅满目。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前往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欣赏蜀绣,去成都武侯区百家剧院目睹了川剧绝技,也去到了成都温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感受了各种四川非遗的魅力。 其中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包括有大量的非遗,包括四川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各个方面。
传承川剧精髓,守护文化根脉
在百家剧院,队员与川剧艺术家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了川剧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观摩了专业的川剧表演,亲身感受了川剧绝技;还参与了川剧后台的准备工作,体验了演员们化妆、着装的过程。表演之后,队员们采访了川剧非遗传承人,就川剧传承,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咨询。在采访中传承人提到:“许多老一辈艺术家退休或离世,让川剧的演员储备和技艺传承面临巨大挑战,而年轻一代的学习和继承热情明显不足。”因现代娱乐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和年轻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川剧存在影响力较弱,观众群体也较少的困境。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以吸引新观众,成为了当下创作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除了非遗传承人,队员还有幸采访到非遗小学徒,在他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了他学习川剧的原因,其中他曾提到因为生长在剧院,长时间的接触让他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因而对齐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将其发扬光大。
实践队员与川剧小学员合影,张鑫灿摄
观蜀锦,品千年文化之美
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队员们主要进行了参观展品和采访传承人两个实践活动。博物馆中陈列了各种蜀锦成品,通过参观博物馆,队员们了解了蜀锦制作的多道工序,包括染色、起花、添花等。除此,队员们还参观了巨大的织机,用于整理丝线的络丝车、摇纱机等。参观完毕后,队员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传承人讲到:“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扶持措施,让我们这些传承人的工作更有动力和保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了解蜀锦、学习蜀锦的织造技艺,这给蜀锦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此外,传承人也为实践队员介绍到目前蜀锦多用于制作艺术品,例如2023年成都大运会时被赠送给外宾的丝织礼品就是蜀锦艺术品 。传承人还提到,因工艺特殊,耗费体力,传承人性别多为男性,这也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困难。
实践队员参观蜀锦制品,张鑫灿摄
从守正到创新,让四川非遗活起来
在四川非遗馆中,队员们参观了成都漆器,学习了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欣赏了蜀锦与川剧服装等。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也采访了馆中的工作人员,对非遗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探讨,工作人员表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仅陈列了大量非遗物品,还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以及“阅读川菜品味非遗”系列活动、非遗公开课等,促进非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活态展演。”种类繁多的活动为非遗馆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机会。 经队员调研,该馆内还有非遗体验等活动。在馆中,实践队员对一研学队进行了相关采访,采访中,研学队员都表示新型活动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完成非遗馆实践后,实践队员又前往当地社区为社区孩子讲解漆艺知识,介绍了漆艺历史和制作工艺,并带领孩子们参观了简单的漆器,同时进行了简单的漆扇制作,培养他们对成都漆艺的兴趣,促进非遗的传播。
实践队员学习皮影表演,张鑫灿摄
实践队员与非遗馆长交流,张鑫灿摄
无疑“创启非遗”已然成为非遗发展的正确道路,队员们也深刻体会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简单的宣传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今人们应创新发展非遗,让非遗重放荣光。本次实践活动不仅帮助了四川非遗的传播,还打开了队员们传播非遗的新思路。在未来,拾遗谱新实践队将继续以网络传播和社区教学等“线上+线下”的模式传播非遗文化,同时不断尝试新的模式,继续探索非遗魅力,让非遗文化更好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海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