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万彤、丁宝怡、刘明航、汤然)为加深大学生对传统的重视与乡村振兴的推进;体会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作用,激发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支持,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贡献才智与活力。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团总支组建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2024年7月15日-30日,团队成员进行社会及当地调研,针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区苗绣存在的社会问题,开展苗绣+惠民、苗绣+传承、苗绣+发展三大活动,团队成员充分整合资源、立足当地实际,大力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让非遗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非遗+惠民
云南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历史悠久。苗族刺绣自古代苗族迁徙入云南后,一直延续至今,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5月20日,苗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2022年12月,屏边苗族刺绣更是入选了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团队成员在信息中心b111进行线下授课,让同学们了解苗绣传承的难题,培养同学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呼吁更多的同学参与这次的非遗活动中。
图为线下授课合照
在社会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深入走访了多名社会人员,了解到大部分人员对苗绣仅限于听过。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苗绣存在宣传力度不足、传承方式受限、产品原真性丧失等问题。通过这些社会调研,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振兴措施提供依据。
苗绣+传承
7月24日-25日,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黑山红石洞苗寨,与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贵老师了解如何传承并创新苗绣传播方式。
图为采访杨贵老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非遗的传承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面临着传承人才的匮乏、技艺失传的问题下,杨贵老师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非遗的传承人既是教育者,也是新业态创造。
苗绣+发展
团队成员采取3DMax的专业建模工具制作苗绣云展览。确保观众在浏览展览时能够流畅地控制视频和图片的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观赏体验。同时,我们还对互动环节进行了测试,确保所有功能都能正常运行,满足观众的互动需求。苗绣云展览既是对这一优秀传统工艺的一种展示,也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和振兴苗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结合了解知识和所学技能,将苗绣的工艺特点、文化内涵、价值与文化影响,通过制作的宣传册展现给大家。团队成员在家乡宣传苗绣相关知识,让大家更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团队成员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绣制作产品带到南京市高淳老街非遗基地进行线下展览交流,与江苏省非遗代表传承人邢向生老师交流借鉴非遗保护经验。苗绣线下展览是推动苗绣产业振兴、传承文化精粹、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
高淳老街非遗基地展览合照
“寻找非遗,探寻足迹”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保护,更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承诺。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共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上,力求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汲取所学知识,展现南铁风采,助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传承、拓展人文视野、推动乡村振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血液,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文化之魅力,展文化展中华之色。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肖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