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王晓博)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儿童、困境儿童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聚焦大学生乡村支教,利用高校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优势,围绕学业辅导、日间照料、安全自护、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等内容,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扎根杨家沟 暖乡燃梦

2024年7月11日-7月27日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在校团委书记朱梦怡、学生处王晶老师的指导下再次前往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

图为支教团到达杨家沟村委合照

支教队员们经过舟车劳顿后安全抵达杨家沟,杨家沟村村支书李永林向支教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带领队员们去安排好的教学场地。到达教室后队员们对教室、活动场地等区域进行整体打扫,张贴宣传海报,将教学用具清点并规整到指定区域。为后期的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图为支教团打扫教学场地 队员 王文琦 摄

双向奔赴 落地生根

遇见,是故事的开始。一场特别的支教破冰活动拉开帷幕,支教队员们通过“认识新朋友”环节,让学生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支教老师们带头做自我介绍,同学们在交流中渐渐大胆起来,大方地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支教老师们通过与家长交谈,了解了学生们的学习现状和暑期计划,并对学生们进行支教期间的规划与安排。随后,老师们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富有创意的“趣味运动会”,通过“贴烧饼”“木头人”等趣味游戏,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打破了初次见面的腼腆,整体氛围融洽。

图为支教团破冰活动 队员 王文琦 摄

爱心接力 播散梦想

中国结:浓浓国粹情,悠悠中国结

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千结千千意,中国结中的一丝一缕都是真情传达。王老师带领学生们观看了中国结的发展历程,并对视频进行一一讲解,让学生们了解简单的编织方法。在老师们的细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学习编制步骤,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制作出形态各异、寓意吉祥的中国结作品。

图为支教团中国结课堂 队员 王文琦 摄

手工制作:触碰心灵的温暖艺术

梅花,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象征着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刘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梅花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随后刘老师讲述了吹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教他们如何使用墨水进行墨梅画的创作。学生们轻轻吹动墨水,看着墨迹在纸上自由流淌、随风跳跃,形成独特的梅花图案。

图为支教团吹墨梅课堂 队员 王文琦 摄

笔下生花:一撇一捺书人生

起、落、转、折,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书写人生。为加强学生写方正字的能力,感受笔墨的魅力,支教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赏汉字之韵、展笔下生花”的书法课堂。首先老师们讲解了正确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紧接着老师介绍“横、竖、撇、捺”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们笔下的横画从最初的弯弯扭扭到经过锤炼的一气呵成。“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书法是一门艺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还能够陶冶情操、感受墨香永存。

图为支教团书法课堂

“家”点精彩,共筑未来

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开展杨家沟村课后家访活动,将支教队的关爱送到千家万户。家访中,“希望树”爱心支教团的队员们将孩子们在课堂的表现进行反馈,同时深入了解了在家中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他们给出了具体的学习建议。同时,队员们也向家长们传递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强调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校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家访中,队员们化身为“资助宣传大使”们紧紧围绕学校奖、贷、助、补、减、免、缓、勤及绿色通道九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格局进行宣讲。通过发放《西安思源学院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手册,重点对各类奖助学金的申请条件、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以及临时困难补助政策进行宣讲,让资助政策走进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的心中,点亮更多学子的求学道路。




图为支教团家访 队员 王文琦 摄

在本次支教活动中,思源青年学子们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 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深入乡村,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用教育的力量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的未来描绘出希望的图景。他们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的明天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卷,为科教兴国的伟大梦想贡献着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晓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晓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