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于岸鑫) 为紧跟时代脚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丝路上的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于7月20至26日,跨越千百公里来到“丝路”上的城市宁夏、甘肃、广西、新疆等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实践团成员出发前的合影宁夏-贺兰石砚
第一站,来到了宁夏,首先实践团成员去参观了宁夏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多种多样的贺兰石砚,一些石砚雕刻的栩栩如生,引人驻足。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贺兰石砚传承人的工作室,对传承人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了解到贺兰石砚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只是一件实用的文房工具,更是宁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而传统的贺兰石砚雕刻方式都是单一的,随着时代进步石砚的雕刻方式也变成了多元性的。石砚作为优秀的传统记忆,宣传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团成员来到宁夏博物馆参观贺兰石砚
实践团成员对贺兰石砚传承人老师的采访甘肃兰州-刻葫芦
第二站,来到了甘肃兰州,实践团成员拜访了陈氏刻葫芦传承人-陈兵老师,初入陈兵老师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充满艺术感且独一无二的葫芦。通过采访了解到陈兵老师,她在12岁时就跟着父亲开始学习雕刻葫芦,16岁时跟随父亲去敦煌莫高窟临摹三个月,为了梦想克服了种种困难,让实践团成员不由得感叹和钦佩。随后,实践团成员在陈兵老师的指导下,拿起了那沉甸甸且具有生命力的葫芦,一下一下的雕刻起来,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掌握技巧,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耐心与专注的重要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缺乏了耐心,而刻葫芦更能让许多人在这里找到心灵上片刻的安宁。
实践团成员与陈兵老师的访谈
实践团成员体验刻葫芦广西-壮锦
第三站,来到了广西,壮锦是广西家喻户晓的手工艺之一。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壮锦工作室的老师,在采访过程中,老师说:‘‘以前的壮锦只能做被面或者褥面,而现在的壮锦可以做成包包、鞋子、围巾等生活用品,且并将这带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走向了国际。’’壮锦在色彩搭配上独具匠心,同时也承载着广西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着原始而朴素的民风。
实践团成员体验壮锦的纺织过程
实践团成员对壮锦工作室老师的采访
壮锦工作室老师为实践团成员演示另一种非遗-天琴新疆-艾德莱斯
第四站,来到了新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多彩华丽而不俗气的艾德莱斯制品,在与工作室老师访谈中了解到艾德莱斯不仅是一种丝绸,更是新疆文化的一张明信片。在新疆当地,实践团成员还做了一次公益性宣讲,采用双语形式为当地老年人和儿童科普艾德莱斯的起源。而这一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的服饰,不仅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也强调了各民族之间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
实践团成员与艾德莱斯工作室老师的合影
实践团成员对当地居民的公益宣讲过程
在这次不平凡的非遗之旅中,实践团成员体验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深刻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进步。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此次三下乡活动结束了,但实践团成员的脚步始终在路上。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于岸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岸鑫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