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吕文琦)文化,凝铸一个时代的气魄,涵养一方土地的烟火。文化传承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精神和价值观的延续。它不仅维系着民族的认同感,也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长河的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后,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璀璨的宝贵文明财富。而传承好非遗文化,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的传承行列中,以新视野开创非遗的现代化、时代化发展之路,才能续写好非遗的新时代篇章。
宁夏大学影绘非遗织梦实践团通过对固原砖雕和杨氏家族泥塑等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记录与传播,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做到讲好宁夏故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赏泥塑华彩悟百年传承
团队前往固原市隆德县的杨坡村,探寻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杨氏泥塑。刚抵达村口,团队成员就见到了一位将军的大泥塑,在前往展览馆的道路两侧,团队不时便可与泥塑邂逅,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
转一个弯,收藏着历代杨氏泥塑传承人优秀作品的“杨氏泥塑传承基地”便映入每个人的眼帘,在杨氏泥塑第五代传承人杨佳年的介绍讲解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各种典雅华美的泥塑作品,了解了杨氏泥塑的发展历程和制作过程,感受着传承百年的泥塑之美。
与杨佳年先生面对面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杨氏家庭泥塑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由第一代传人杨魁山跟随陕西凤翔刘师傅学习后自创而成,并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2008年,杨氏家庭泥塑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推动当地百姓致富的产业。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杨家年先生
作为第五代传人的杨佳年先生高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学习泥塑技艺,至今已有四十年的泥塑经验,曾先后参与崆峒山、须弥山、西吉云台山等地的文物修复工作,获得过“巧绘天成”“须弥之光”称号。
“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所扩展,可供选用的素材相比以前多了许多。”杨佳年告诉实践团成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可用素材的增多,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村口的大泥塑就是他正在创作的三国末期杨坡村武将杨条的雕塑。
团队还有幸见证了甘肃省美协会员、平凉市非遗传承人、古建筑泥塑、彩画师梁常绪先生绘制泥塑图案的过程。他为团队介绍自己的各种作品,包括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以及隆德八景等。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并对新一代对泥塑彩绘感兴趣的年轻人寄予了厚望,期待着他们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与梁常绪先生交谈
观砖雕典雅品匠心古韵
实践团来到固原市隆德县的于河村,探寻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魏氏砖雕。团队参观了魏氏砖雕展览馆,欣赏到了古朴优美的砖雕作品。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为团队讲解砖雕的传承历史,并带领团队来到砖雕车间,观看砖雕详细的制作流程。团队成员还亲身参与制作小型砖雕的雕刻过程,在学习中感悟到砖雕技艺的精妙。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小型砖雕
卜文俊先生表示,魏氏砖雕已传承了几十代人,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他和其他传承人一起,致力于推动魏氏砖雕的现代化进程。他们一方面把现代科学技术加入制作过程中,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精心打造出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让砖雕艺术以全新的面貌焕发出生机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卜文俊先生
经过几天的走访,影绘非遗织梦小队深入地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交流,感受到目前宁夏部分非遗传承依然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成员将通过制作短视频并推广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到传统之美、生活之美。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佳年、梁常绪先生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吕文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磊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