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刘湫婉)为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2024年7月13日至7月15日,厦门医学院药学系邱志澈老师带领“续文脉,邂今朝”实践队前往泉州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
追寻闽南文化,探索泉州“名片”
7月13日早上十点,队员们满怀热情与期待走进了泉州博物馆,展厅大门“在水一方”的前言,形象表明了泉州枕山向海的海滨城市风貌。在这里,队员们采访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谈论了她对于泉州海丝文化及非遗文化的感想,言语间都透露着她对泉州的热爱与欣赏。 泉州博物馆是展现泉州多元文化宝库的一扇门,不仅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更是闽南文化集中展示的中心平台,也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的窗口。
图为实践队在泉州博物馆前合照 刘湫婉 摄
第二站
穿越千年历史,体验文化之旅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其保存了众多珍贵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如宋代的甘露戒坛,明代的大雄宝殿等。每一处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融合了海上丝绸沿路各国之间的文化及建筑特色,它不仅是泉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泉州历史的见证者。
图为开元寺 李秦 摄
第三站
穿梭闽南非遗,奏响现代颂歌
一、“物华之美,民间瑰宝”
琳琅满目的泉州非遗的传统美术项目彷如电影播放在眼帘前,有石雕、纸织画、木偶头雕刻、纸扎、花灯等。每一个都是历史传承历程的载体,其制作技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民俗之风,浓情闽南”
移步换景之间穿越至泉州民间,民俗传统舞蹈、体育、杂技、游艺让人身临其境。有惠安女服饰、闹元宵习俗,能看到拍胸舞、火鼎公婆的淳朴,也能看到五祖拳、剖狮的壮观。
三、“泉腔之韵,晋唐遗响”
泉州话(泉腔)在历史上是闽南语的代表,全市许多非遗形式,都以泉州话为载体,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等。节假日更能有幸观赏南音、木偶戏、梨园戏等非遗项目。
四、“天工之巧,匠心营造”
传统技艺是匠人世代传承的结晶,泉州匠人用巧手打造出水密隔舱福船,创造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华;烧制出德化瓷,赋有“中国白”美誉;筑造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留下令人惊叹的“皇宫起”“燕尾脊”。
图为实践小队学习高甲戏 谢萱 摄
第四站
解锁香氛密码,探秘香药文化。
7月15日队员们来到永春——中国香都彬达香文化创意园。漫步在园区内,从传统的线香、盘香,到现代的香薰、香氛,每一种香都由不同的原材料制成,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永春香历史悠久,其技艺精湛、选材讲究,自唐宋以来,永春人融合了西亚、南亚、中原和闽南文化,调和亚洲各地所产香料和中草药,制成了永春蔑香。永春香与中医养生等关系紧密,中华民族养生大咖高濂曾言:“凡修身养性,需静室焚香,顺温凉之宜,明燥湿之候。”永春香有着除菌清洁、防虫驱蚊、驱潮祛湿、身心安泰等功效,在非典、新冠防疫中也有它的身影。工作人员为队员们讲述了药材在制香中应用,及其反作用与医学,拓展了队员们的专业认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完成了展香、点香、跺香等过程,体验到了古老的制香文化。
图为实践小队体验制香 丁欣甜 摄
此次泉州之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认识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最后,7月13日至7月15日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续文脉,邂今朝”实践队的队员们总结此次泉州之行的收获,将实践成果传播入校,通过知识问答,让更多小朋友们参与对泉州文化的了解与行动中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图为实践队向小朋友传播本次实践相关知识 刘湫婉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湫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湫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