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洪梓哲、姚佳儿、许艳婷、黄腾霖)7月20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潮英绵延”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文化探索之旅。前三天,突击队成员们紧密围绕桃园英歌队,通过深度采访与亲身体验,全方位地感受并传播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首站凤肚,夜幕下的英歌魂。

活动伊始,突击队成员们抵达了潮阳区城东街道与桃园路交汇处的凤肚公园。这里,每当夜幕降临,便成为桃园英歌舞队展现风采的舞台。锣鼓声声,震天动地,男女队员手持棒槌,身姿矫健,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仿佛穿越时空的使者,将观众带入那段英雄辈出的水浒传奇。队员们虽多为学生,但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英气与坚韧,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图为桃园英歌队傍晚训练现场

历史荣光,传承的力量。

2006年,潮阳英歌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桃园英歌训练基地,突击队队员们采访了桃园英歌队队长郑浩彬,了解到潮阳桃园英歌队的发展特色和传承理念。他告诉队员们:“桃园英歌队是一支独一无二、有真材实料的队伍。从1952年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首创了英歌舞男女对打形式,也是第一支开设女子英歌队的队伍。”满墙的荣誉是桃园英歌队一路走来付出的回报,也是传统文化宣传工作成就最有力的勋章。

图为潮英绵延队员采访桃园英歌队队长郑浩彬 

英歌舞的传承离不开新一代人的努力,在训练基地,突击队队员们采访了英歌舞男女队队员,从年轻人的视角聆听传承背后的故事与心声。

正在读初三、高一的小队员们说:“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不断地练习。”起初,队员们也会有体力跟不上、肢体不协调等情况。除了日常的队训,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加练,只为技艺的日臻完善。英歌舞的棒槌在手心留下磨砺的痕迹,而力量则是这项表演的灵魂所在,每场训练结束,队员们皆是汗湿衣襟,甚至偶有擦伤见血,但这一切都是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

英歌舞以其威武霸气的姿态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而这背后,是队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与坚持。谈及支撑他们坚持到底的力量源泉,无疑是深植于心的英歌舞精神——那份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勇敢与持之以恒的毅力。郑队长强调,选拔队员的首要且唯一的标准便是“态度”,唯有怀揣着吃苦耐劳、勇于面对挑战的决心,以及对英歌舞文化传承发扬的无限热忱,方能跨越重重障碍,成就舞台上的辉煌。

“我希望英歌舞的队伍能够发展壮大,社会各界多多给予支持和关注,然后加大英歌舞的宣传力度,让英歌舞走向更大的舞台,让大家看到我们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小队员们掷地有声的愿景,成为了年轻传承人中极具代表性的心声,它让突击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英歌舞背后所承载的辛勤与汗水,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大家传承潮阳英歌舞的信心与决心。

图为潮英绵延队员采访桃园女子英歌队队员 

图为潮英绵延队员采访桃园男子英歌队队员 

互动体验,共舞英歌情。

通过参观训练基地,突击队成员们近距离接触了英歌舞的棒槌、服装、脸谱等道具,对这项艺术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图为桃园英歌队表演服装

傍晚时分,桃园英歌舞队队员向突击队成员们传授了基础英歌舞动作。在英歌舞队员们的指导下,突击队成员们拿起棒槌,亲身体验英歌舞的独特魅力。这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了突击队成员们对英歌舞的理解与认同。

图为潮英绵延队员跟随女子英歌队队员学习英歌舞动作

创意无限,打造英歌新篇章。

此次活动不仅让突击队成员们深刻领略了英歌舞的魅力所在,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队员们以文光塔和桃园英歌队为灵感源泉,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英歌IP形象及一系列文创产品。同时,他们还规划出了一条英歌舞主题研学路线,旨在通过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广和传播潮阳英歌舞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潮英绵延文创产品 

展望未来,“潮英绵延”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继续秉承初心与使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他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潮阳英歌舞定能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世界见证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

文字编辑:洪梓哲、姚佳儿、许艳婷、黄腾霖、佘卓芙

拍摄:苏嘉琪、陈瑜蔓、郑舒婕、张姻纯、张笑

剪辑:黄爵鸿、杨颂可、翁铅沿、徐沁莹、张欣

初审:洪梓哲

终审:范正芳、何薇、朱敏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洪梓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梓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9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