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26日讯(通讯员 李圣杰)“巧手能编天下物,山间草木变奇珍”,安溪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发展传承历程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为了进一步感受“非遗”魅力,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实践队于2月23日下午到安溪藤铁工艺博物馆学习体验,陈金城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安溪藤铁工艺产业的发展历程、馆内展品和全国劳模陈清河大师一个人带出一个大产业的故事。

安溪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上千年。它与安溪乌龙茶的发展息息相关,“有安溪乌龙茶就有竹藤编,采茶的茶卡、凉茶的平筛、摇青的茶筛和摇青机、烘茶的焙笼等,千百年来也是竹藤编的。”安溪竹藤编工艺为纯手工操作,编织造型丰富多彩,用料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历史渊源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安溪县志》《五代初建安溪县记》有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在叙述当时民俗民生时“荷畚执筐”的记载,《泉州府志》有五代越王钱弘傲幕僚黄夷简于北宋统一中国时,退隐安溪的记述,其山居诗有“春山几焙茗旗香”之句,说明一千多年前,安溪就有“执筐、焙茗”等竹制品。

唐末,安溪竹藤编织盛行。

宋元时期,安溪的竹藤编承袭了唐的编织法,竹藤编开始普及,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比较普遍。

明清时期,安溪的竹编艺人走乡串村上门加工,技法多变,产品用途广泛,美观实用。典雅秀美的竹藤器物备受欢迎,除了实用性,也追求造型的美观与工艺的精巧,匠人们精益求精,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 

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为家庭副业,多散见于安溪农村,也在圩市上交易。1933至1937年,安溪主要圩场有33处,每一圩市均有篾货销售。20世纪初,安溪乌龙茶得到了较大发展。茶叶包装的需要,也大力促进了竹藤编工艺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竹藤编艺人们继承传统编织工艺,丰富新的编织技法和花样,并组织起来,创办工厂,将全新的理念注入传统工艺,从小小的竹编车间开始起步,培育出带动全县经济腾飞的巨大产业。

20世纪70年代,安溪尚卿公社先后创办竹编车间、竹编工艺厂,1983年尚卿竹编工艺厂生产的竹藤工艺品达到6大种类,40多个花色品种。

二、工艺特征




基本特征

安溪竹藤编工艺为纯手工操作,编织造型丰富多彩,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产品色彩明快、淡雅清新、精巧实用。安溪竹藤编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工艺技法

安溪竹藤编工艺技法有:一起一落,三条纹编,两条斜纹编,菱形花编,六角穿花编,两起两落、密编。

编织技法

编织是安溪竹藤编工艺品成型的主要工艺流程。编织是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完成的,纵向的线条称之为“经”,横向的线条称之为“纬”,由此引伸变化多端的编织花样来。主要有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纹丝编六大编制艺术。

主要原料

安溪竹藤编的主要原料有毛竹、海南藤、龙须藤或安溪本地山藤、猫儿藤和部分木料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

主要工序

安溪竹藤编程序包括竹篾和藤片加工、编织(含设计、取料、编织、装饰、装配、油漆等工艺过程)、后续工序包括刷色和上漆、编材和竹藤编制品的防蛀防霉处理。

三、传承保护



2010年,安溪竹藤编技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安溪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都”的荣誉称号。

2019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安溪“藤铁工艺之都”称号。

陈清河 云锦瓶

陈清河 葡萄篮子

 黄连福 耕

当细软的藤条与坚硬的钢铁

在匠人的手中相遇

历史的传承与现代的表达

在刚柔并济中产生对话

最终的造物

承装起诗意茶乡的

人间烟火

文明的传承

塑造一方水土的精神

技艺的创造

赋予文化以骨肉

人与故乡的情感

亦经由巧手

温情脉脉的连结 


来源:福建理工大学  作者:李圣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圣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