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西北师范大学“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赴寿昌城、山水沟等遗址考察
7月25日,西北师范大学“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简牍出土遗址调查团”师生共计16人赴寿昌城、山水沟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团队赴寿昌城遗址进行考察。寿昌城遗址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北工村东1.5千米,在敦煌市以西约七十公里处。今阳关遗址在寿昌城以西约五公里处,玉门关遗址在北边约六十余公里处。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寿昌城遗址前,马玉凤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汉代和明代边防体系的异同,随后,团队成员踏着热沙,走近了寿昌城遗址的断壁残垣,深入观摩历史留下的痕迹,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并在实践中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寿昌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8.35万平方米,现仅存东、西、北三面残墙和西南角墩,北墙长300米,东、西墙长270米。墙为夯筑,基宽7米,残高5米,顶宽2米,城墙大部分被黄沙掩埋。北墙中段有一宽5米的豁口,疑为北门。南墙中段原亦有门,已毁不清。城内出土有汉代红、灰陶片、五铢钱币等及唐代围棋子等遗物。团队考察所见残存城墙为红胶土版筑,部分残存的城墙墙体从上到下都筑满蜂窝,对城墙的损害犹为严重。城墙边未被黄沙淹没的地方还可见零碎散落的灰瓦片、动物的尸骨甚至成堆已经土化的“积薪”。
今所见寿昌城遗址,汉代为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龙勒县城。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在汉代玉门关和阳关属敦煌郡龙勒县管辖。另据《元和郡县图志》卷40、《新唐书地理志》、《甘肃省新通志》等记载,汉龙勒县,北魏正光六年(525年)改为寿昌郡,属瓜州,即沙洲。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并入敦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寿昌县,属沙州。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县废,乾封二年(667年)复置,建中初(781年)陷于吐蕃。宋代以后被洪水冲毁,又被风沙掩埋废弃。敦煌藏经洞所出五代的晋天福十年(公元945年写本)《寿昌县地境》记载,当时寿昌县居民359户,一乡一寺,龙烽、西关二镇,大水、紫金、西子亭三戍,并有34座峰,五个堡。
北魏时,龙勒县改名寿昌郡,因其城南附近有“寿昌海”,即汉武帝时出太乙天马的渥洼池。今寿昌城残存城墙边依旧可见一人多高干枯的芦苇荡密密麻麻的交织在骄阳下灼热的黄沙之中。从红胶土版筑城墙的厚重和郁郁向荣的草木中,似可窥见千年前丝路古城的繁华。
随后,团队赴山水沟大墩烽燧遗址,在遗址前,指导教师马玉凤为同学们讲解了烽燧在边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烽燧”这一传递信息的媒介在信息交流十分困难之时的特殊功能和重要意义。考察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份“积薪”,在老师的辅助下,成功将其点燃。积薪点燃的那一刻,千年前的烽火,竟传至了今天。这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此次调研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田野调查和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现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鲜活知识,深入推动了思政小课堂和田野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把理论延展到田野实践中,在实践中推行理论教学。帮助同学们将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让青春绽放绚烂之花。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