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增进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8月24日,郑州大学“香茗传世,益泽山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信阳市文新茶村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信阳文新茶叶公司,通过相关人员对传统工艺炒制坊、文新茶园等多个项目的现场介绍,队员们对信阳市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制茶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共享茶香茶韵品味香茗入心

上午,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制作茶叶的茶坊,采访了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师傅讲到:“传统加工工艺之所以为传统,就在其传承性。中国烹饪有别于西方烹饪的严格精确性,中国人在烹饪方面通常出现“少许”“稍”“适量”等词汇,制茶亦是如此。


图为炒茶师傅为我们介绍传统茶坊以及炒茶工艺。

随后,队员走访茶馆,采访了当地茶馆的师傅,师傅言传身教,从茶叶浸泡到茶桌礼仪一一讲解。师傅在使用茶具展示中说到:“茶叶在没倒进开水之前有馥郁的茶香,比如干茶的香气;其次要知道煮茶要用开水去煮,这样茶叶真正的口感才可以泡出来。”煮茶完毕后,师傅又告诉队员们,茶道博大精深,而茶桌文化在现代人休闲和办公中地位不容小觑。茶师傅边演示边说:“茶桌礼仪和酒桌礼仪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倒酒时酒是可以满的,但是在茶桌上,茶是不能倒太满的,七分满即可,“茶倒满”在茶文化中意味着“请人离开”的意思”。茶艺,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人生艺术,队员们在聆听与实践中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从摊凉、杀青、到烘茶、理条,每一步制茶工艺都蕴藏着炒茶师傅经验的传承与汗水的挥洒,在信阳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制茶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力求把最好的信阳毛尖带给消费者。起源数千年,茶如今不仅作解渴之用,更多的是一种礼仪、一种回忆,一种待客之道,一种文化传承。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每到一处,接待者都会奉上几杯信阳毛尖茶,用香茗待客已然成了信阳人待客的最高礼仪。在以茶待客的“大礼仪”中,“小礼仪”也是不可或缺,“茶倒七分满,三分是人情”,队员们在与茶馆师傅的对话中受益匪浅,领略茶之道向来不能一蹴而就,队员们需要在以后的人生中细细品味,仔细追寻毛尖茶香中那古老的文化传承。

  

图为茶师傅为成员们讲解泡茶工艺和茶文化

深入茶产成效共建致富之路

万亩茶海随风绿意涌动。下午,实践团队先与负责人探讨了茶产业与当地的发展情况,大家了解到茶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状况的改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各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落实同样也惠及茶村和茶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茶叶作为信阳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也是脱贫产业和惠民产业。文新茶叶公司利用加工园和科技园,提供茶叶生产岗位3000多个,其中吸收贫困户千余人人就业。随着乡村游、生态游的兴起,开展“文新茶村”旅游项目,把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茶农变社员,先后带动近100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除此之外,文新公司还会对茶农定期发放福利补贴,以每亩5400元至8000元不等的标准对贫困茶农进行补贴,规模化收购加工茶叶,使茶农直接获益达1900多万元。信阳人民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因茶扬名。

图为负责人在与实践队员交流。

随后,实践队员进入茶山帮助并采访茶农。通过与茶农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虽然信阳毛尖在制茶工艺上已经实现智能化,但是在种茶采茶方面仍然是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采茶供应远不及加工需求。我们采访的中年茶农居多,炎炎夏日,他们需要穿着长袖采茶服,腰上挂着收集茶叶的茶篮,顶着大太阳在梯田俯身采茶,即便带着农大帽,面部的皮肤也晒得黝黑,脸上的汗珠也清晰可见。同时,信阳毛尖具有其细、圆、紧、直、毫的特点,长在茶树的最顶部,十分难采,需要极其得细心和耐心。实践队员在与其中一位中年茶农学习采茶时,了解到其采茶时间竟然是从中午13:30 到晚上 19:00,甚至有时劳作时间更长。如何让减轻茶农的工作负担,仍是一个值得去探索深思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茶农采茶。

信阳毛尖是信阳市一张耀眼的名片,毛尖以信阳为依托,信阳以毛尖而闻名。在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期间,队员们对以茶叶产品为媒介,传播茶叶文化,扩展制茶知识。实践结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归家途中也写下对于茶文化产业的心得。通过此次实地考察,队员们进一步感受了信阳茶文化的魅力,吾辈将继续秉承信念、坚定不移地把茶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让其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光辉璀璨。


来源:郑州大学  作者:寇琳晗 周钲清 张佳镕 王卓达 吴金泽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卓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