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冯东 余芮欧)一群青年大学生,一个团队,心怀社会与家国,他们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带来希望,用青春践行使命。怀着去生我养我的故乡,去孩子们需要的地方”的信念,怀着给偏远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来希望与爱的意志,扬州大学青蓝支教服务团队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大学生多方面优势,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开展返乡支教活动。


图1 青蓝支教服务队部分志愿者合影 冯东供图

赓续血脉,精神永恒

信仰如同北辰,如同灯塔,始终为奋斗前行提供价值导航、思想引领和动力来源。扬州大学青蓝支教团队以”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系列课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民族之花处处开》一课中,从节日到风俗、服饰到舞蹈,志愿者向孩子们全方面普及各族文化;在《祖国旗帜在我心》一课中,志愿者向学生普及祖国旗帜相关知识,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旗帜的使用场合,感受祖国旗帜的神圣不可侵犯并懂得如何依法保护祖国旗帜。


图2 志愿者正在讲授祖国旗帜知识 冯东供图


图3 志愿者正在讲授民族文化知识 冯东供图

传承红色基因不是守住炉火,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青蓝支教团队还组织学生参观武都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研学。纪念馆讲解人员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珍贵的实物展品,向同学们生动展现了前辈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有学生在纪念馆学生留言:“这次研学让我了解到了武都前辈为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耀眼的成果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应该接过前辈们手中的火炬,担负起建设强国的责任。


图4 学生们正在革命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人物 冯东供图


图5 学生和志愿者正在革命纪念馆留言 冯东供图

乐道拾遗,匠心筑遗

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百载奋斗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淌在亿万华夏子女的血液中。2023年7月,青蓝支教团队入选“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为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青蓝支教团队打造了以地方非遗为特色的支教课程。课程围绕“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白马藏族池哥昼”、“三仓灯戏”等陇南市国家级非遗开展了相关课程。


图6 三仓灯戏”课程中学生们观看纪录片 冯东供图

同时,青蓝支教团队还带领学生们走进武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全方位、多视角地感受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姿多态。此次研学让孩子们对于自己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深刻理解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图7 学生们观看武都非遗“洋芋搅团”的制作 冯东供图

开掘新知,探索未知

生于混沌,科学如炬,照亮前路。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能够普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当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普教育种下,科技自立自强才会更有根基、开花结果。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可能在他们心中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青蓝支教团队悉心打造多样科普课程,希望能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热情,激发无穷科学潜能。


图8 志愿者讲授《飞行的秘密》课程 冯东供图

《飞行的秘密》一课中,志愿者详细科普飞行产生的原因、飞行的条件及原理,使学生们初步接触航空器的细节和实际操作情况,同时以燕子手工制作为引导,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带领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飞行奥秘,掀起对飞行的探索热潮,打开物理新世界大门。这对学生日后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科学等学科具有启蒙意义;在《魔法光学——揭秘VR技术》课堂上,志愿者教授学生们如何制作简易VR眼镜。通过VR技术,志愿者向孩子们讲授何为虚拟现实技术。


图9 志愿者帮助学生制作建议VR眼镜 冯东供图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青蓝支教团队通过支教等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让科学素养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学素养在孩子们心中持续生根发芽。


图10 学生体验自己制作的简易VR眼镜 冯东供图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蓝支教团队成员以感恩之心为初衷,以传承之道为己任,坚定信念、主动作为、勇挑重担,深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百年革命薪火、潜移默化科学素养,把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愿能以每个人的小小萤火,照亮颗颗童心,映射独特光芒。


图11 志愿者与学生们在课间玩游戏 冯东供图


来源:扬州大学  作者:冯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综合频道
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