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留有多少芬芳。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7月14日至15日,江西师范大学“乡韵新篁,青春建功”社会实践队“自讨苦吃”,前往上饶市横峰县新篁乡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青春火种。

扎根田野时岁长,厚植爱农情意深

因热爱而选择,因责任而坚守,在田埂上眺望良田千亩,是十五年来种田大户蒋元根的奋斗方向。7月14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在与新篁办事处对接之后,前往新篁乡陈田湾村拜访种田大户蒋元根,了解新篁乡水稻的种植状况,感悟“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之心。

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蒋元根对农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最初承包土地,大规模种植水稻本是为了将荒废的土地再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包土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蒋元根逐渐意识到,若将水稻种植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那么利用土地闲置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助力家乡发展。因此,蒋元根开始致力于发展新篁乡的农业,主动承担起了发展家乡的重责,创立了“篁村佬大米”品牌,给更多的人提供在家乡工作的机会,带动乡民迈向共同富裕。蒋元根告诉队员:“人来到这个社会总要做点儿事儿,要留下什么。”十五年在田野的守望,便是他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蒋元根,进一步了解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知识 通讯员 杨琪瑶 摄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在青翠的稻田旁,蒋元根的侄子——蒋长生与实践队成员们就新篁乡水稻种植情况及农业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目标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据办事处介绍,实践队成员事先了解到蒋长生也是新篁具有代表性的种田大户之一,九年前,蒋长生放弃在外务工,返乡潜心研究水稻制种,并创立了横峰县长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热切的交谈中,蒋长生告诉实践队成员,他与叔叔蒋元根关于公司发展的目标规划有所不同。其叔叔蒋元根企图建立烘干、育秧、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以期服务、发展新篁乡的农业,而他则更希望公司能够立足于实际情况,吸取过往及他人的经验,以不断提高自身为目标,引进科技和人才,完善企业制度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发展规范化、技术化、集约化。蒋长生还提出:“培养一个意识,通过这个意识一步一步实践,就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在革命中学习革命,我们在农业中学习农业。”队员们积极思考其中内涵并深受启发,主动回应蒋长生,提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同样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不二法门。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稻田实地参观,采访经营者蒋长生,了解他的发展历程及目标 通讯员 杨琪瑶 摄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亩亩方塘,稻禾青嫩,白鹭翩跹,远山连绵,风吹浪涌,涟漪接天。7月15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在蒋元根的带领下,来到新篁乡陈田湾村的稻田里,学习并体验插秧,致力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农情怀与兴农本领。

在蒋元根为实践队成员们详细地讲解了插秧的动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后,队员们纷纷怀抱秧苗,挽起裤腿,下水田劳作。实践队队员们左手持苗,右手分苗,弯腰低头,将秧苗插入泥土深处,一排排青嫩的秧苗在一俯一仰间铺满了漠漠水田。尽管豆大的汗水布满额头与颈间,浸湿了发丝与衣领,队员们却仍旧忙得不亦乐乎。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水田中插秧 通讯员 余筱敏 摄

“中国人的根与魂在乡村,耕者有其田,仓廪实而知礼节。”推进民族复兴,必须立足于乡村,爱农兴农。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追根溯源,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乡土中国的深处,在乡野阡陌中“接地气”,在田间地头里“沾泥土”,以实际行动全力讲解新时代的劳动思政大课。

图为在结束插秧后,实践队成员与给予帮助的农民合影留念 通讯员余筱敏 摄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黎书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