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杭州 8月 15日讯(通讯员 杨康 万致娴 陈虹贝)7月11日,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定制,辅推效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解决乡村直播难题,探索出音频驱动虚拟人脸的直播方式,并前往台州市天台县人民政府、杭州市浙江中南卡通公司考察调研为乡村振兴作出努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今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近年来,直播行业迅猛扩张,无论是流量还是受众广度都处于急速增长阶段。随着抖音等短视频软件操作制作环节的下沉,直播变得简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直播带货的队伍——无疑,直播助农也是振兴乡村经济的优良方式。然而,乡村直播的落地困难重重:农民难以适应面对面镜头直播,直播效果差;蒙皮直播互动性差,功能单一;ai虚拟人或动捕技术容易抹消真人特征,且在资金投入与操作难度方面均不尽人意。基于以上情况,“数字定制,辅推效能”团队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语音驱动虚拟人直播形式。
据了解,在前往天台实地调研前社会实践团队曾来到浙江中南卡通公司试用“音频驱动虚拟人脸的视频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音频输入并将其转化为对应的人物面部表情,无需通过Mark点捕捉面部表情在转化到卡通人物形象上,这一创新方法,成功实现了声音和表情之间的紧密结合联系,使得卡通人物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创作效率。该系统得到了中南卡通公司的高度认可。
图为中南卡通技术总监陈磊。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康 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转往来到台州天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深入考察,团队成员首先在天台县团县委了解了当地直播助农的现状,并拜访了组织部负责人夏羽婷。在听完团队的项目介绍后夏羽婷女士先就其专门负责的“红色村播”项目提出现阶段其面临的投入过大,官方账号流量不够等问题,同时对该团队项目给予肯定,并指出了直播助农需由人、场景、物三部分协力合作。团队项目在人、场景方面上的设计已经足够完善,但其特别强调,在物品质量产量角度仍需进行受众人群和直播可持续性的定位探索。
“夏女士的提议一针见血,我团队也继续与夏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每个成员都感到受益匪浅。”实践团队的同学说到。
图为实践团与夏羽婷女士访谈过程。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虹贝 供图。
为了进一步确立声音驱动虚拟人直播在乡村直播中的可行性,同时在方言识别、流量吸引、宣传效应等落地赋能细节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团队又陆续去往了天台县农村农业局以及天台县科技局。面对该团队的项目,农业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天台县拥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物——茶叶、黄精。未来,天台县将着重对这两种商品进行投入,且直播带货会是重要的渠道。负责人认为,社会实践团队的产品能够很好地解决直播投入成本与直播操作难度等方面的落地应用问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科技局的鲍晓飞主任也提到:“目前天台县有两个电商聚集地,虽然直播助农落地问题仍难度较大,但是政府将大力支持势头较好的新兴直播形式。”在可行性与科学性上,鲍主任亦给予该团队高度的肯定,在声音直播的方言识别问题上,则对该团队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图为实践团来到农业农村局。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虹贝 供图。
据悉,在实地调研期间该团队同时进行了研究创新,成功攻克台州方言识别的难点,用科技为农户打造了一条“桔”路。并与浙江省无核柑桔龙头企业“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签订试用合同,极大地帮助合作社提高了桔子的销量,切实帮助农户增收。
图为与“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签订试用合同。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康 供图。
此外,实践团队还利用该系统助力塔后村带货大赛。通过重点抓取肢体动作和语调,实时输入带货语音,生成富有表情变化的虚拟人脸,主播形象还可以通过农户需求进行定制。这种技术很好地解决农户普通话不准确、害羞不愿意出镜、聘请专业主播费用高等问题,实现了“24小时直播不打烊”,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以线上带动线下致富。
至此,“数字定制,辅推效能”团队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专业知识助农富农逐步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语音驱动虚拟人的直播形式。
“通过这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用实践展现青春的风采,共同描绘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感慨道,“在信息技术时代,利用科技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避不开的命题,希望未来青年们也要将在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相统一,才能让理论的花朵,结出实践的果实。”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陈虹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虹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