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瑶族博物馆承载着中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是瑶族社会和历史文化展示、研发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
此次赴广东瑶族博物馆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宣传和弘扬瑶族文化,更是希望能增进国民对瑶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推动瑶族文化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本次由郑灶芬为实践团讲解)
一、瑶族起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瑶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融合,其中部分汉族以及部分壮侗语族人群与瑶族长期相处共居,与瑶族文化相互影响,自觉认同于瑶族,融入瑶族共同体,自然融合形成为瑶族。
瑶族按习俗划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平地瑶四大支系,其中排瑶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分布较多,过山瑶在韶州分布较多。
(图为瑶族四大支系简介)(图为瑶族分布图)
二、瑶族服饰起源
瑶族服饰作为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瑶族人民的智慧与结晶,瑶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瑶族人民传统文化走向各国乃至全世界的一面旗帜。
瑶族服饰是指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特定场合穿着的传统服饰。服饰分为盛装和平装,盛装主要是在盛大的节日里面着装的瑶族服装,比如祭祀、婚丧、传统节日等,平装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着装的服饰。瑶族不同瑶有着不同的服饰特征,其设计也不同。瑶族服饰以色彩鲜艳、花纹细腻、装饰繁复而闻名,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传统。
(图为瑶族盛装)
(图为瑶族服饰图案)
(图为瑶族盘王印)
三、瑶绣迁徙图图案
瑶族传统图案,由马头纹、草坪纹、河流纹、人群纹、森林纹等数十种不同的瑶族图案组合而成,反应瑶族祖先骑着骏马,越过原野穿过森林,漂洋过海最后来到连南这块美丽的热土定居的历史。成员们也从迁徙图中可以感受到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解员也很自豪的讲这些都是瑶族文化的形态、载体、灵魂,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生活,创造美的思想感情,沉淀远古文化的信息,影响着瑶族人民世代繁衍相传的真实写照。
(图为排瑶迁徙图)
四、瑶族耍歌堂
瑶族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会举办的一些节日。过山瑶的节日主要有有天贶节众仁堂,坐歌堂等;排瑶有尝新节,耍歌堂等,当然,瑶族特别盛大重要的节日便是“盘王节”。盘王节是盘王子孙在农历十月十六举办的祭祀瑶族始祖为主的宗教节日,民间称为“跳盘王”,“众人堂”或者“还盘王愿”。仪式包括请王娱王,请神娱神,人神同乐,分享生产生活经验,传授瑶族文化和技艺等等,内容涵盖演绎人类起源,追忆瑶族起源,瑶族迁徙生产生活趣事等民族历史,表达瑶族人民祈求王神赐福,护佑子孙耕植平安,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景。另外我们也了解到瑶族其他的节日活动,丰富的节日活动体现了瑶族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感,体现民族团结和传承底蕴深厚的瑶族文化。
(图为瑶族耍歌堂)
五、瑶族婚礼民俗习惯
瑶族的习俗丰富多彩,习俗主要有婚姻、生产、节日、丧葬等,各地区各支系各有特点。瑶族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其中很有特色的有两个:
一是排瑶的“讴莎腰”,它是通过对各的方式来找对象,“莎腰”即是姑娘的意思。
二是过山瑶“招郎”,在过山瑶地区普遍盛行招郎入赘婚姻,一般都订有婚姻协议书。入赘婚姻有:一是叫“卖断“,二是“两边顶”,三是“两边走”三种形式。通过了解瑶族的婚恋文化,我们感受到了瑶族独特的婚俗,探索到了瑶族文化的魅力。
六、瑶族长鼓介绍
瑶族长鼓(排瑶叫“汪嘟”),鼓身细长,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流行于广西、广东等瑶族聚居地区。长鼓主要分大长鼓和小长鼓。
过山瑶长鼓是演译耕植和建筑、动物觅食的过程,体现鲁班造寺,瑶人建筑技术、保护动物生物和谐共生的理念。而排瑶长鼓可在任何时候进行演奏。
演奏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右手用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图为八排瑶长鼓舞表演)
七、瑶族铜鼓介绍
铜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布努瑶支系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而后逐渐演变为祭神的法器、征战的指挥号角和喜庆活动中的打击乐器。铜鼓分为公鼓、 母鼓两类,公鼓鼓壁较厚,鼓颈略长,鼓面十二角光芒较平滑,声音 清脆高昂,母鼓鼓壁较薄,鼓颈略短,鼓面十二角光芒略凸起,声音 低沉浑厚。而公鼓则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
八、瑶族管理制度
瑶老制是八排瑶历史上形成的管理制度和处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由村里天长公、管事公、头目公、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他们都是各姓各房德高望重的老人构成管理机构,因此俗称“瑶老制”。此制是通过一套相沿成习的制度或惯例来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对内,调节纠纷、审理案件,管理生产和日常公共事务,安排及主持有关节日及祭祀活动;对外,则处理一切涉外事务。
九、瑶族美食
瑶族打油茶因瑶族长期居住在高山寒冷的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得以总结出它具有消食健胃、提神醒脑、祛寒治感冒功效,是大家都喜爱的绿色美食之一。
瑶族磨豆腐是用瑶山优质黄豆制成的,先将黄豆浸湿,搭配清甜的瑶山山泉水放入石磨磨浆,而后用纱布隔渣,再放入磨豆腐的专用石膏搅匀,最后用特制的木框和纱布滤水,轻微挤压,从而制作出鲜嫩的瑶族水豆腐。
糍粑主要是用熟糯米搅拌成泥制作的,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过年必备之品。糍粑在瑶族也是很受当地人的喜爱。
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瑶族源远流长和浩瀚灿烂的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家庭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中国瑶族博物馆以文博的视野,系统地、条理地、科学的展示瑶族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彰显瑶族文化的特点和亮点,旨在明示瑶族性格实质,树立瑶族文化自信,弘扬瑶族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保护和传承这独特的瑶族文化,让世界聆听我们的故事,感受我们的瑶族魅力!
来源:广东科技学院 作者:吴金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金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