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忆传统,展未来,致创新“社会实践小队前往山东淄博周村区”周村烧饼“博物馆进行传统手工艺实地学习,并结合线上调查问卷探索传统文化新传承。实践小队参观了周村烧饼的传统手工制作过程,通过对比现代化对手工艺的冲击,探寻现世代手工艺发展新趋势,领悟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

  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当地饮食店师傅结合焦饼薄、香、脆的特点,加以改进,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实践小队参观了起源于清光绪六年的聚合斋周村烧饼博物馆,领略周村烧饼的全新面目、独特风味。实践小队队员在参观过程中采访了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解员告诉实践小队队员:不同于其他食品,周村烧饼至今还保留着纯手工制作工艺。来到现场展示区,制饼师傅也告诉实践小队队员:制作周村烧饼,需要独特的工艺和娴熟的技巧。制饼师傅先将饼胚揉剂,延展成型,均匀地沾上芝麻,左手轻夹生饼并迅速移到右手背上,右臂顺势伸入烤炉内,五指伸展将生饼贴在炉中,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几分钟后,一张薄、香、酥、脆的“周村烧饼”就出炉了。实践小队队员被制饼师傅成风尽垩、游刃有余的技艺所震撼到:周村烧饼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从过去类似的方形到今天的圆形;从过去纯吊炉烤制到今天的半机器化,周村烧饼的制作、烘焙技艺虽已演变,但不便的是味道的传承。

 

图为实践小队成员参观周村烧饼博物馆历史。通讯员 张耀坤 供图

  实践发现真知,探索传统新发展。传统美食的现代化发展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周村,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素有“丝绸之乡”、“金周村”、“旱码头”等美誉,1750年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村”。步入现代,除自身商业发达外,周村烧饼作为特色美食,也成为周村的另一张闪亮名片。但淄博烧烤爆火的同时,却少有带动淄博其他传统美食的火热。通过结合实地调查,为了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传承所存在的问题,“忆传统,展未来,致创新“社会实践小队首先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线上传统文化问题大搜集活动,各实践小队队员分别行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各地市目前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名词点击量排行榜,并且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挖掘出目前影响传统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几点问题。同时实践小队队员前往了知网,调查研究最新发布有关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文章,总结了文化传承中不可丢失的精神和必不可缺的底蕴。最后,实践小队队员们在第四天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总结大会。会议上,实践小队队员积极讨论传统文化传承现存的几点问题,以及未来将如何发展,会议尾声阶段,实践小队队员综合整合各小队队员所掌握的信息,详细定制了面向广泛大众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现已经收集到近百份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面存在的问题。


图为实践小队队员正在调查各地区文化热点。通讯员 张明扬 供图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文化传承新崛起。“忆传统,展未来,致创新“社会实践小队队员通过网络等各种宣传手段宣传调查问卷,截至目前共收获107份调查结果,从调查数据汇总来看,几乎所有人都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新时代传统文化能有新的发展,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带来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知之甚少,一些名词并不能具体解释只是浅浅了之。所以社会实践小队队员仔细研究讨论,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代持久的发展下去,一定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由浅浅接触传统文化转变为深入领略文化的魅力,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

 

图为107份调查问卷结果。通讯员 张耀坤 供图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周村烧饼博物馆负责人告诉实践小队队员,上世纪90年代,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周村烧饼曾多次试验设备革新、隧道式机械流水化生产,终因生产出的烧饼硬而不酥,不易着麻而宣告失败。现在周村烧饼只有和面和烤制环节“两头用电”,其他环节全部依靠手工制作。传承古法、严控质量,正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村烧饼魅力所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派生出来的传统文化更是应该细水长流,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方针找对路径和方法,既要保护和传承周村烧饼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市场理念,创新和发展周村烧饼的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营销模式,始终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张耀坤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喆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20
社会实践
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