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乐道拾遗,共富茶香”暑期实践团来到鸠坑毛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了解鸠坑茶的制作与发扬。

这是实践团开展调研的第四天,早晨9时,实践团一行来到了鸠坑毛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为非物质传承人陆发田带领实践团进行参观。在此期间,实践团成员进行了一次茶文化和茶工艺制作的交流学习。陆发田还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了他对于茶文化传承和茶叶制作工艺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关于鸠坑茶,实践团队员了解到,淳安是“鸠坑种”的国家级茶叶良种原产地,而鸠坑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乡——鸠坑茶的故乡,鸠坑种与鸠坑茶相辅相成,只有鸠坑种才能孕育出鸠坑茶。“作为鸠坑茶的后人,我要把鸠坑茶发扬光大,把茶农带上致富之路。”陆发田在此交流表示谈到。他希望鸠坑茶不仅在茶叶学术界有一席之地,还能再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知且发扬光大。

鸠坑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分为七步:采摘堆放、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焙干。陆发田表示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中这七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决定鸠坑茶的品质。在技术方面,陆发田阐述了相关的内容,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其中的过程中那一步也不可缺少,若有一步出错则会导致最后茶叶产出的质感、鲜味、色泽等,这也正是中国茶叶永续传承的重要原因。现如今的制作高标准布局茶园规划,广泛普及茶叶生产各环节的机焙,机采,机制等技术,提升加工机械化水平,探索茶叶数字化建设。

 


图为陆田发为实践团讲解。通讯员 段龙飞 供图。

  非遗传承人陆发田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其中的办公区域、生产车间等。于参观期间,陆发田向实践团展示了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与工序,重点向实践团提出了重视工序的每一道具体措施,以达到鸠坑茶的质量标准。他阐述其中的烘干机器等机械,同时也向实践团展示如何使用以及炒茶等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实践队的部分成员也体验了其中的过程,在观赏的过程中实践团每个人感受到了浓郁的茶文化底蕴。

随后,陆发田领着实践团前往其工作区域,并且沏上了红茶与绿茶,实践团细细品味。在其期间,陆发田讲解鸠坑茶叶独特的外形、色泽、香气等方面,并讲述了如何茶叶选择。茶叶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吸收由基因决定,正确处理茶树,鸠坑茶才能得到更高的质量。从鸠16到鸠20,每一个方面都在进行进步。


图为实践团与陆发田的合照。工作人员 供图。

下午,实践团与陆发田一起前往翠峰村山峰古岭上的塘联自然村朝圣“茶树王”。茶树王是浙江树龄最长,树冠体积最大的茶树,得田独厚的环境与条件堪称一流。近几年,茶树王制作出的红茶其色泽、口感、香气均可与特级茶叶相媲美,“茶树王”而今成为“鸠坑毛尖”的形象大使。茶树王上的祈福带也代表着村名对鸠坑茶的期望,也是对鸠坑乡未来发展的向往。实践团在陆发田的阐述下,对茶树王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对茶文化历史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通过与陆发田的交流,实践团深入了解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和茶叶产业的潜力。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践团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茶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同时,实践团也希望能够支持和关注茶叶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他的坚持和努力是茶文化传承的典范。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壶水。鸠坑茶对于当地村民而言,是养生之道,同时也是当地的致富之路。在连续几日的采访中,实践团对茶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也使其对茶的技术、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深入的了解,更为其发展以及弘扬有了重要的意义。


来源:宁波财经学院  作者:"乐道拾遗,共富茶香"暑期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思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