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电(通讯员 徐周)
为了积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建设和谐正气的社会氛围,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人们认识到家风家训这一重要文化。2023年7月6日邵阳学院文学院赴新宁县中国家训文化与乡村家庭教育调查研究团深入到邵阳市新宁县巡田乡花田村进行走访调查,探求农村基本受教育情况,了解到了当前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资源的差距与当前农村适龄青少年的教育情况。
守望家族的信仰
走访的第一家,在花田村妇女主任蒋季主任口中,是她认为整个花田村对于教育子女最为代表的一户人家,户主李正发与老伴共同居住在儿女为其修建的新房子中。走进李爷爷家里,通过采访了解到,在李正发的家庭教育之中,传统的国学经典是家训文化的主要来源, “太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是李正发对于教育意义的认可,在老一辈的价值观念中,读书是能够实现阶级跨越的唯一途径。李正发爷爷熟读孔子的著作,他认为学习要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他对于家族的家训文化建设中最为强调的部分是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在每年过年期间,李正发会召开全家的会议,让儿女们总结一年以来的情况,李正发会对表现良好的孙辈给予奖励,在李正发的带领下家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优良的竞争机制,使得后辈们不断进步,在后辈们看来,爷爷是家族之中的精神支柱,在爷爷的带领下,家族不断发展,运用古人的治学之道,来劝诫后辈们不断学习,在李家最为重要的家训便是要勤俭节约、刻苦努力。爷爷家中条件不好,因此并没有太多经济条件来供小孩读书,现在条件好了,爷爷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也不断鼓动后辈们学习。李家的家训是在爷爷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言传身教中传承下来的。爷爷做给儿女们看,儿女们又将其传承给后代。
(图为调研团与当地家庭交谈 肖亮摄)
乡村教育现状与困境
在调查研究团的走访之中,考察到花田村当地的农村基础教育情况,走访调查了当地的小学教师肖件伟,通过采访调查团了解到,当前花田村花田小学的学生当中留守儿童占了80%,其余的学生也因为家庭条件较差,不能将孩子送到县城以上的学校学习,于是留在了村中小学。肖老师还谈到,留守儿童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性格上更加敏感,因为从小没有父母对于思想上的教导,她们并不像其他小孩一般天真烂漫。留守儿童也相较于其他孩童更加顽皮,肖老师谈到,这是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缺爱”这一现象,企图引起家长与老师的注意。肖老师还谈到,教育的生源在不断流失。
(图为调研团与当地家庭交谈 肖亮摄)
农村学生往往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贫困、单亲、留守儿童等等,再加之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对象——农村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缺乏足够的资源,他们特殊的背景,对于乡村教育的要求也更高,然而现在乡村教育的水平还远远不够。乡村教育资源的倾斜体现在教育资源在城市中心化。乡村教育最缺乏的,是优质的教师资源,而农村的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和艰苦,也导致了优质的教师资源并不会流向乡村;由于人员不足,乡村教师们,往往是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还要兼顾生活老师的角色,照顾学生们生活,他们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过于繁重,肖老师自己就是一人身兼多职,需要教语文、数学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品德课程的教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专业的师资严重缺乏。
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
调查团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目前乡村教育发展的艰难险阻。当地花田村村民在感叹乡村振兴战略在带来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又都在感慨现如今乡村教育的举步维艰。村民们表示,需要更多像调查团这样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投入乡村建设之中。在期望有优质的师资力量主动流入乡村的同时,社会也能够为乡村教育建设提供更多支持,来扶持千千万万个“花田村”发展当地的教育。
(图为调研团采访 肖阳摄)
来源:邵阳学院 作者:徐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