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
7月7日上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传非遗,守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奉化萧王庙镇的棠岙古法造纸中心,探寻古法造纸的秘密。
“修旧如旧棠岙纸”
修复古籍,如何找到合适的用纸做到“修旧如旧”?这一难题困扰着众多图书馆及博物馆的古籍修复者。直到天一阁博物院的专家们发现袁恒通的造纸作坊,他研制出的苦竹纸在国内很少见,苦竹天生苦涩,虫不食兽不觅,久存不蛀,易存千年。经过南京博物院化验,该纸张细腻柔韧,厚薄均匀,是与古籍纸最接近、品质最理想的纸张!随之,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认定该纸张为古籍修复专用纸。由此,棠岙竹纸走出困境,再度饮誉。2016年,棠岙纸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参观造纸作坊”
造纸作坊在体验中心的后方的院子里,左侧是抄纸槽,右侧是打浆房。再往前是纸煏屋。从一堆竹料变成一刀纸,需要经过72道工艺。经过砍料、泼料、腌料、洗料、煮料、捣料、抄纸、晒纸等步骤,才能制作出一张棠岙纸,而过程需要4个月左右。
“棠岙纸制作流程”
走进造纸工坊,队员们观察墙上的制作工艺展示图并参与简单的制作。完整的棠岙纸制作需要经过备料、切料、腌料、洗料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过程繁琐且花费时间较长,因而队员们参与的制作只需经过打浆、抄纸,及最后的醒纸和晒纸工作。虽然工序不多,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个步骤,如在抄纸过程中或轻或重,或快或慢,都会影响纸最终的质量是否能达到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成功完成了“八字形”打浆、抄纸、醒纸,到了最后的晒纸工作,由于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科技创造了一种能够快速烘干纸张的机器,所以只需十几分钟,便可得到一张手工制作的棠岙纸了。
结束了参观及棠岙纸造纸体验后,为了对棠岙纸的制作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棠岙纸造纸非遗传承人袁建增老师,通过他的介绍了解一些相关问题。
1.浙金院国商学子:袁老师,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法造纸的呢?
袁建增:其实我算是从小就开始接触了,爸爸妈妈都是在纸厂工作,我可以说是生在纸作坊里,长在纸作坊里。
2.浙金院国商学子:袁老师,那您认为在棠岙村进行古法造纸有什么优势吗?
袁建增:首先是竹林资源比较丰富,有毛竹、苦竹,其次是这里的水源质量也很好。我们一直选择在棠岙村传承古法造纸是因为人文背景在这里,有很多故事可以口口相传,可以就地取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3.浙金院国商学子:袁老师,您认为古法造纸的价值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袁建增:古法造纸是我们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活化石的存在。纸张的诞生促进了中华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随着工业发展,机器造纸变得广泛,从事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项非遗濒临危险。我们做这项工作的意义是想把先人的技艺流传下去。
4.浙金院国商学子:袁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袁建增:我希望年轻人们以传播为主,以前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我们却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就算有再好的技艺不去宣传外界不知道那也是没有办法传承的。我也希望年轻人们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去近距离地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它的魅力所在。我们这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为年轻人搭建你们感兴趣的平台去传承这项技艺。有机会我也想向全社会招募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们加入这项非遗的传承中。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水伊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水伊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