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走进非遗竹编,延续文化传承
本网讯(计信学院 余玉银)为增强青年一代的对于传统工艺的重视,推动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安庆市琥珀村“彩虹e教”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7日在安庆市岳西县琥珀村寻访村里的传统手手艺人,体悟传统手艺背后文化的延续。
传承的背后是常年累月的坚持
团队在琥珀村村委员胡宝丽的带领下,寻访了琥珀村里的传统手艺人。据了解,现在,村里的手艺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几乎只有老一辈的人在传承这些手艺,好多年轻人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打工。团队先去拜访了做竹编手艺人朱美江,当团队来到他的家中,此时他正坐在小板凳上用刀将竹子砍成一条条,再把那一条条切得更细。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朱美江今年已经73岁了,他从13岁开始学习这项手艺,如今已经做了60多年了。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都会开着他的小货车去山上砍几米长的竹子,把它运回来。之后就是制作竹编簸箕,先用刀把竹子切成一段段,确保它足够细且均匀,最后才是编织,编织的过程也十分繁琐,有哪个环节出现差错,可能都要重新再来。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要一直做竹编,他说:“那个时候家里没太多钱,家里供不起我读书,父亲那时候是做竹编的,当时就想着把父亲这项手艺传承下来,然后靠着这项手艺养活自己。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想着乘着能干就多干点。”据悉,现在村里只有朱美江在做竹编簸箕,很多村民家用来晒茶叶、瓜子的簸箕都是从他那里购买的。每一个竹编簸箕的完成需要耗费掉他两天的时间。
非遗竹编的背后是工匠精神的延续
朱美江的家中,家中的摆设也十分简单,几张桌子、几个板凳而占据他家中大部分空间的是竹子,竹子就这样堆在一旁。
从他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干活,忙到傍晚才休息,每天陪伴他的就是竹子。同时,他表示,他现在做这个竹编,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因为喜欢,想把它传承下去。每当他看到别人在用他做的竹编簸箕,他会感到很自豪。“当看到朱美江爷爷手上那布满了茧的沧桑的手,我感到心疼又敬佩。我敬佩爷爷常年累月的坚持,一直在做竹编簸箕。同时我也敬佩于爷爷对于竹编簸箕的热爱,我想正是因为他的热爱,他才能坚持六十年之久。这也很大鼓舞了我,身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身上也应该有爷爷这种工匠精神,为梦想而不断奋斗。”团队成员徐心怡说道。
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国家近年来出台一些政策保护非遗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对此,团队队长查彦舟表示,团队将尽更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竹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余玉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玉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