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作家都爱评诗论诗写诗,再说一说到底什么是诗,但老舍先生的散文《诗人》却从聊起了“英雄其人”——何为“诗人”。诗人在我们的理解中,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是在文学上讲,应该是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他们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送人间的真善美。老舍先生在这篇散文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古人所说的“诗人是中了魔的人”的理解,以及“何为诗人”,可以将其总结为“囚首垢面谈诗书,不同流俗求真理。”
“囚首垢面谈诗书”说的是诗人的举动是有异于常人的,他们有的不在乎自己外表是否整洁,邋里邋遢;有的对某种事物的喜爱超出常人,令人惊恐;有的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情绪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极度困苦……这些在普通人眼里视为“怪”的行为,却是诗人的常态。因为诗人本身就具有一种极其固执的体质,他们总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一粒沙中洞察整个世界。因此没有精力去管自己是否“囚首垢面”,自己是否留有后路,只知道追寻自己了。
“不同流俗求真理”说的是在“诗”的面前,或者更贴切一点,在“真理”的面前,诗人往往特立独行,钱财名利皆为身外之物。崇尚“爱国”之人,屈原,博闻强识,提倡“美政”,却遭贵族排挤诽谤,看到故国攻破后毅然决然的投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崇尚“自由”之人,陶渊明,人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些诗人不求其他,只求“诗”,求得只是他心中那一抹月光,哪怕孤独在黑夜,哪怕只有微弱的光。这就是诗人异于常人之处,他们“中魔”之处,他们伟大之处。
老舍的文字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幽默风趣、自然率真。他的幽默不是为了找乐,而是一种人性眼光和悲悯心态,还原一个有声有色、完整丰满的世界,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生活的现实与沉重。“有人说,诗人是长着四只眼的,所以他能把一团飞絮看成了老翁,能在一粒砂中看见个世界。至于这种眼睛能否辨别钞票的真假,便没有听见说过了。”这一段话就别具韵味,先生称诗人情感细腻,总能发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为“长着四只眼”,但其实他们在自己生活是总是不拘小节,因为他们“不能辨别钞票的真假”,这样的类比就极富生活气息。
《诗人》这篇散文言简意深,情感充沛。老舍先生看似在阐述自己对“诗人是中了魔的人”这句话的理解,说一说诗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但实际上是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尚的诗人的赞美。文章看似没有直接使用什么例子,但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杰出的诗人的身影。比如“推敲”的贾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阿谀奉承的清流之士等等。
老舍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最后一段更是点出了他的写作意图,“皮毛的去学诗人的囚首垢面,或破鞋敝衣,是容易的,没什么意义的。要成为诗人须中魔啊。要掉了头,牺牲了命,而必求真理至善之阐明,与美丽幸福之揭示,才是诗人啊。眼光如豆,心小如鼠,算了吧,你将永远是向诗人投掷石头的,还要作诗么?”点明了当下一些文人装“诗人”的现象,批评了他们只学外表,不求内心真理的行为,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进行高度的赞美,鼓励人们要追求真理至善,幸福美丽,让真理如同一颗永不黯淡的明珠,闪耀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