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法典里的年轮

清华大学 邢籽垠、贺剑
2025-08-19 14:07 阅读 1.9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深秋的风卷着银杏叶撞进法学院老楼的雕花窗时,三楼最东侧的教室正浮着旧书纸页的气息。靠窗第三排的课桌里,一本《民法总则》教材半露着边角,书脊处的蓝布面被岁月浸得发暗,扉页有钢笔写的批注,墨色淡得像银杏叶的影子:"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替沉默者发声的喉舌。"

木桌抽屉里躺着个牛皮纸档案袋,封口处沾着半片干枯的银杏。展开时,泛黄的案卷飘出——是三年前模拟法庭的庭审记录,"原告"栏签着娟秀的小楷,"被告"栏的辩词被红笔圈了又圈,旁注写着:"注意举证时限的证明责任分配"。案卷最底下压着张便签,字迹清瘦如竹:"法律人最珍贵的,是永远保留对规则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共情。"

穿驼色大衣的女生抱着一摞《刑法学》教材推门进来,发梢沾着银杏碎瓣。她伸手拂去案卷上的浮尘,指腹擦过课桌边缘的刻痕——那是去年模拟法庭辩论时,正方三辩激动之下用钢笔尖划下的:"程序正义不是装饰品,是实体正义的根基。"此刻,刻痕里嵌着半粒银杏,像颗凝固的琥珀。

邻座的男生抱着一摞《法理学》讲义走过来,白衬衫袖口沾着粉笔灰,腕间系着根褪色的红绳——是总在图书馆二楼出没的"实务派"学长。他从帆布包摸出颗陈皮糖,糖纸印着法槌图案,"这页我改过,"他指了指女生摊开的《物权法》笔记,"关于善意取得的'合理对价',实务中要考虑交易习惯,不是单纯的数字比对。"

风掀起笔记一角,露出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是更早的字迹:"2018年秋,张明楷教授讲座实录。他说,刑法不是冰冷的制裁工具,是让犯错者重新看见光的灯。"字迹旁画着简笔天平,一端是"罪责",一端是"救赎",砝码处写着:"每个案件都有温度。"

女生望着他镜片后的眼睛,忽然笑了。这学长总爱把抽象的法理揉进人间烟火:讲民法时,他说小区里的流浪猫是"无主物",但投喂者的持续照料会形成"事实饲养关系";讲行政法时,他又说街道办的公示栏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毛细血管",每张公告都连着百姓的心跳。

"但陈教授说,法理学是把法律从具象的案例拽进抽象的星空。"女生翻开笔记中间,那里夹着片干枯的银杏,背面写着:"2019年春,陈若水"。字迹旁画着法律体系的树状图,根系处标着"公平",枝桠间缀着"自由""平等""秩序",每片叶子都写着案例:"就像这棵树,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

课桌上的电子钟跳成三点,银杏叶的光斑移过法典封面。女生忽然注意到,《民法总则》第184条旁有行铅笔字:"紧急救助免责条款,不是鼓励莽撞,是让善意不必畏缩。"字迹边缘画着简笔急救场景,担架上的"受助者"眼睛弯成月牙。那是学长去年备考司法考试时写的,当时他们总在图书馆闭馆后留在教室,对着法条争论"好人条款"的边界。

"要试试吗?"学长递过红笔,指尖沾着石墨的淡灰。女生接过红笔,站在教室前的小黑板前。阳光穿过银杏叶的间隙,在她肩头镀了层金边。她画了个天平,左边是"法律条文",右边是"个案正义",指针微微倾斜:"这里需要法官的自由裁量,但裁量的边界,是法律的精神。"

学长凑过来,红绳从腕间滑落,半片银杏飘进风里。他指着那行批注:"像不像去年我们在模拟法庭辩的那起案件?你说,要是机械适用'过错责任',那位救人者可能要赔钱——但法律的温度,不就在于让善意不被辜负吗?"

风突然大了些,吹得窗角的铜铃叮咚作响。女生合上《民法总则》,发现最后一页画着幅小画:老楼的飞檐下,扎马尾的女孩踮着脚,举着根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什么。旁边写着:"小棠,要是你长大后记不清法条,就摸摸课桌的刻痕——有些理,不用背,用心就好。"

学长把案卷轻轻放回抽屉,银杏叶在风里打着旋儿。他临走前回头说:"明天模拟法庭对抗赛,我帮你对举证质证环节吧?"他的声音被风声揉碎,像一片银杏落在法典上。

女生望着窗外的银杏道,忽然发现每片叶子的脉络都清晰如法律条文,却又各有各的姿态。她伸手接住一片,凉意从指腹漫到心里。她终于明白,法律人的浪漫从来不在法条里,而在老教授教案里的批注,在学长腕间的红绳,在每一片被认真翻阅的案卷里——原来最神圣的法律,从来不在高阁,而在人间,在每一次为弱者发声的坚持里,在每一个守护公平的选择里。

暮色漫进教室时,银杏叶的光斑温柔地铺在法典上。女生轻轻抚摸课桌的刻痕,那里有前辈们的青春,有她们的热血,还有所有法律人共同的信仰——像银杏叶一样,即使飘落,也要把脉络刻进泥土,让后来的人,能顺着纹路,找到回家的路。

+ 投诉举报
62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