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一)实践基本信息
1.实践背景
普通话作为中国官方通用语言,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至关重要。普通话推广有利于规范语言文字,促进现代化,还有利于社会融合和文化传承。在当前背景下,普通话跨越地域界限,促进沟通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一体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2.实践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家推普政策在清远乡镇地区的实施情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同心筑梦团”开展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推普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针对当地普通话水平,开展一系列普通话推广活动,以期更有效地推动普通话在清远乡镇地区的普及,助力于乡村振兴。
3.实践目标
本报告聚焦于当前普通话推广普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际情况,通过全面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深入调研乡村社会需求以及前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制定和实施更加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普通话推广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与策略指导。通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乡村振兴的特定需求,旨在推动普通话推广工作向更加系统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乡村振兴进程,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实践地点介绍
1. 实践地点基本情况
清远市位于粤北,浸潭镇占地面积约为464.9平方公里,由多个村组成,常住人为5-8万,户籍所在人达12万,主要定位于特色山水,发展旅游业,距离市区大有50多公里。
2.实践地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步展现其积极态势与潜力。农业作为镇域经济的基石,保持了稳固的发展基础,而旅游业与工业的兴起则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基础设施、教育与医疗等社会服务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浸潭镇以特色山水旅游小镇为目标,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夜宵美食产业,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和游客的注意,形成了包括鞋厂、鹰嘴桃、丝苗米、粮油厂、青花梨、黄洞坑麻竹笋在内的多元产业链。
然而,浸潭镇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发展滞后和人才流失问题。为解决边缘地区管理问题,浸潭镇实施了“亮化工程”和“小镇改造”,并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的来看,浸潭镇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与培养人才,以解决人才外流问题,并加强边缘地区的管理,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3.实践地点普通话普及情况
(1)样本情况
从年龄来看:10-19岁61人,20-29岁63人,30-39岁10人,40-49岁9人,50岁以上5人。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研究生及以上11人,本科(含大专)73人,高中(含职高,中专)30人,初中28人,小学及以下5人,未上过学1人。
(2)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4.74%的居民会说普通话,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普及率。以下是对当地居民普通话水平的调查:
通过用自编量表评估调查对象普通话水平,涵盖听、说、读、写四部分,共4题,总分20分,得分越高代表普通话水平越高。调查结果统计,调查对象的总体得分是17.49分,说明调查对象的普通话水平总体较高。
从图1可知,10-19岁的普通话水平最高,达到18.325分,而50岁以上的普通话水平最低,得分是8.25。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的普通话水平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年龄的不同在普通话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8.365,P<0.001),即年龄越小,普通话水平越高。团队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未上幼儿园的小孩也能流利地说普通话,这说明国家近20年来的普通话推广成效显著。
从图2可知,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普通话水平最高,达到20分,未上过学的普通话水平最低,得分是4分。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学历的普通话水平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学历的不同在普通话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5.474,P<0.001),即学历越高,普通话水平越高。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人群通常接受了更长时间、更高质量的教育,普通话作为重要课程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训练。高学历人群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力,他们更有可能主动学习和提升普通话水平。
4.居住环境情况
本调查用自编制量表评估居住环境,涵盖村道卫生、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共3题,总分15分,总得分越高,代表居住环境越好。结果统计,调查对象的居住环境满意水平是11.3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当地环境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
从图3可知,30-39岁和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的居住环境满意水平较高,而20-29岁的调查对象的居住环境满意水平较低。但总体来看,年龄的不同其居住环境满意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F=0.146,P>0.05)
图3为不同年龄段的居住环境满意水平
从图4可知,未上过学的和研究生学历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居住环境满意水平较好,达到12分及以上,而小学及以下的则认为居住环境满意水平处于中等。但总体来看,学历的不同其居住环境满意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F=0.367,P>0.05)
5.幸福感
调查采用WHO修订的幸福感量表,共5个条目,每项0-5分。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总体幸福感水平为19.17分,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调查对象的幸福感水平较高。
从图5可知,10-19岁年龄段的幸福感水平最高,达到20.325分,而50岁以上的幸福感水平最低,达到13.25分,但总体来看,年龄的不同其幸福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F=2.213,P>0.05)
图5 不同年龄段的幸福感水平
从图6可知,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幸福感水平最高,达到23.6分,未上过学的幸福感水平最低,达到16分,但总体来看,学历的不同其幸福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F=0.699,P>0.05)
图6 不同年学历的幸福感水平
6.普通话水平、居住环境满意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对普通话水平、居住环境满意水平和幸福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话水平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而居住环境满意水平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表明普通话水平、居住环境和幸福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
7.实践地点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与规划,组织培训与教育,合理投入资源,并进行宣传与倡导,形成一套综合策略来推动普通话的推广。
当地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开展丰富实践活动以及促进家校合作,构建了一个全面、互动和支持性的教育生态系统。
(三)实践行程安排
1.清新区浸潭镇的普通话推广宣传活动由突击队组织,通过设立宣传展板、推普宣传点、发放资料(图8)、现场讲解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活动吸引了500余人参与,发放宣传手册150多份。
图8:队员进行讲解并发放资料
2.在社工服务中心、浸潭镇团委和浸潭镇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突击队举办了“普通话推广,你我同行”的推普宣讲会(图9)。宣讲会详细介绍了普通话推广的意义,并通过互动环节解答了村民的疑问,提供了实用的学习方法和资源推荐。
图9:队员现场宣讲画面
3.在浸潭镇文化室举办了"一起绘‘话’"活动,旨在通过油纸伞绘画特色推普。活动吸引当地儿童参与(图10),他们与团队队员互动,用普通话描述创意与图案,无形中提升语言能力。活动还包括普通话问卷调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与使用能力。活动最后,团队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了解到普通话虽非主要交流语言,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儿童教育的意义。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艺术作品,更在轻松氛围中学习普通话,增进交流,同时推动了普通话在当地的普及,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图10:活动现场孩子们认真绘画的场景
二、实践结果
(一)行程完成情况
为调研当地居民对普通话政策的认知程度、参与意愿和实际需求等,加强推普政策宣传力度,助力乡村振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8.7%。
(二)针对实践目标完成情况
针对短期目标——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提高浸潭镇居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并为后续的乡村志愿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已取得显著成效。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活动形式多样:成功举办了多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推普宣讲会,非遗油纸伞和扎染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有效提升了他们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居民参与度提升: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和精心策划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居民积极参与(其中还包含中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别群体)。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推普知识,交流心得体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区参与氛围。
志愿服务队伍壮大:通过与浸潭镇社工站的紧密合作,在社工站的支持下,突击队员有幸加入浸潭镇的志愿者团队,共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奠定扎实:通过短期目标的实施和问卷调查(图7)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支持推普活动的展开,乡村地区推广普通话拥有广泛的群众支持,为后续的乡村志愿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居民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认识更加深入,参与活动的意愿更加强烈,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7:是否支持在乡村地区开展推普活动
针对长期目标——在通过几年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后,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正处于初出茅庐的阶段进展如下:
1. 建立长效机制:突击队员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确保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普及能持续开展。
2. 明确目标与持续努力:设立明确的时间节点、目标和推广计划的执行进度。通过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确保整个推广过程有条不紊,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普通话的普及和发展。
3. 整合资源与合作: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从小培养,从多层次进行培养。
4. 持续反馈与调整: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调整推广策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推广效果,不断优化推广方式和内容,确保推广工作的高效和针对性。
(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1.改善推普方式
为解决普通话水平较低影响乡村振兴的问题,首要行动是强化推普宣传,利用宣讲会、手册等多渠道传播推普对乡村发展的价值,提升居民认知。其次,举办讲座、座谈会,增强居民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建立普通话培训班,开发合适的APP或在线课程,提供灵活、高效的学习资源。特别关注中老年群体,通过一对一辅导、小组学习等精准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同时,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对比学习、方言与普通话转换练习等方法,促进居民掌握普通话。
2.推普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推普可以打破语言交流障碍,有助于文化传播与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培养推普骨干
乡村振兴需要经济、教育各方面的方面,而语言作为对外联系的桥梁,对当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培训当地的高中生、大学生作为推广骨干,联合浸潭镇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当地的语言环境。
三、实践活动总结
本报告基于深入调研,全面剖析了普通话推广普及的现状及其对促进地区间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普通话推广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前虽有显著成果,但问题仍存。报告旨在提供科学、有力的参考依据,通过揭示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推动普通话推广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普通话推广是一项涉及社会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媒体和民众的共同参与,一起构建和谐语言环境,促进交流与理解,为国家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同时,报告强调普通话推广与地方方言保护的和谐共生,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尊重和保护地方方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普通话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为构建语言和谐、文化繁荣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