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传递新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赴第八师向阳街道31社区思政主题调研实践团,对退休教师周祖钊进行了采访。
周老师向团队成员回忆起了个人的人生经历。1960年他在浙江杭州卫生学校检验专业毕业,本着对复杂高级的检验技术的向往,他决定顺应国家号召,去西北、华北那些缺少人才的地方。
来到新疆以后,周祖钊老师凭借着喜欢钻研和摸索的性格特点,在困难环境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去深入探索,从而促使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正因为接受了中专教育,使他吃苦耐劳,比起别的同学更得心应手。无论是乌鲁木齐参加卫生厅主办的食品卫生检验、还有二号病的检验,他都积极参加学习。后来一线需要课程教学,他凭借着个人努力,巧合下,从事了教育教学。
当团队成员问道,是什么令周老师坚持教师这一工作直到退休,周老师说:“我自从担任了教师之后,我本身就有一个追求,一种完美追求。这个追求是什么呢:对学生来说收获最大的是什么?然后在我的实践中,我摸索到一个什么?首先是要开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我把这个理念用到我的实验教学上。”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问题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去激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兴趣。周老师认为有时候哪怕是有错误的一些认识,是去思考的,去发掘它,通过审验之后,会收获的更大,带着问题去启发学生去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最好的。
周老师向团队成员提到,专业上真正有大的收获是在到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之后的经历,让他来组建中心实验室。到了医学院之后,教师团队理论水平高,也让周老师有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上的一些知识。他就自学生物化学的理论,甚至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由于原来有充分的条件基础,再加上自己学习,这方面进步也比较快。他的研究生申报成功了国家课题,并且不断延续下去,在周老师和其他教师的指导下,这个课题已经做了好几代研究生,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周老师骄傲地说这应该是对他一生的工作中感觉到收获最大的。
当谈到入职和退休关于“教师”这一职业认知的改变,周祖钊老师向团队成员说道,他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去主动去发现问题,假如说学生没有求知欲望,那光是学背诵或者书本上现有的知识,教学上是不算成功的。他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即使退休以后,也在石河子大学组织教学督导,又再工作十来年,才完全退休。
图为团队成员与周祖钊老师及其家属的合影。
周老师向青年们寄语道:“合格的教师,一个是本身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不是说你去一股脑去灌,要把自己书本上知识都消化吸收。在你这个有限的专业范围,要善于去发现问题,不断的有着准备的头脑去发现问题,有这么一种思想准备的状态,那么你用在教学上肯定就会有成果。” 他的故事促进兵团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激励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署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赴第八师向阳街道三十一社区调研石大优秀师生进行原创故事、剧本创作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