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大英县,地处郪江流域,作为古蜀国文明的重要属地,文化底蕴深厚,也以其独特的泥塑传承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目光。为探索非遗泥塑在当地的传承状况,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产生的作用,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精神和高度重视。2024年7月20日下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分为“朝华夕塑”、“沿塑说旅”和“与‘泥’随行”三支实践队伍,前往了位于大英县新城区天星街三馆中心的大英汉陶博物馆开展暑期调研活动,近距离感受“徐氏泥彩塑”的文化魅力;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对“徐氏泥彩塑”的第七代传承人徐小勇老师进行了采访。本次调研活动通过调查当地对“徐氏泥彩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探寻非遗泥塑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方式,泥塑文化与文旅相融合的独特优势,连结泥塑艺术和养老服务的桥梁,拓宽泥塑文化的影响力范围。
图1 团队成员与徐小勇老师合影
“徐氏泥彩塑”起始于清末民初,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并以带有宗教色彩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凭借“传统的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等特征闻名,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理念,同时也以其“五十年不变色,百年不变形”的耐用性著称,具有极高的收藏与保存价值。
7月20日上午十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参访了大英汉陶博物馆,作为“徐氏泥彩塑”的第七代传人,徐小勇老师亲自带领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非遗泥塑手艺的复杂与精妙,详细介绍了泥塑制作的全过程,包括“构图、扎骨架、和泥、搭粗胚、做细泥、修补打磨、作立彩花纹、开相”等繁琐工序。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雕琢,方能成就一件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
图2 博物馆内泥塑课程体验区
在朝华夕塑团队成员对徐老师的采访过程中,他指出“徐氏泥彩塑”实际是由大型的石雕演变而来,而今,则是以寺庙内的大型宗教塑像为主。同时,徐老师也提到自己爷爷曾依靠该手艺谋求生路,自己接触到非遗泥塑也是从祖辈父辈代代相传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直至今日,徐氏泥彩塑的作品遍布四川多处,其中包括成都新都区的宝光寺,绵阳罗汉寺中的罗汉塑像12000余座,丰都鬼城冥府鬼神像2000余座等。这些被修复后泥塑造像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不仅展示了泥塑艺术其本身的特点,也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价值。
图3 徐氏泥彩塑著作
在讨论徐氏泥彩塑的发展历程时,徐老师强调了民间泥塑艺人克服技术局限并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他特别指出,尽管大多泥塑艺人来自农民背景,在理论知识和文化理解上有所欠缺,但他们依靠图纸等各种辅助手段,成功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作品。此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顺应时代变化,泥塑艺人们也积极适应新材料和新技术,将传统泥塑艺术和现代创新相互结合,保留泥塑技艺精髓的同时,也令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实现泥塑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对于大英汉陶博物馆而言,官方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多种措施对非遗泥塑进行宣传,主要采取了制作纪录片和举办培训班等措施,以简洁明了的课程和有趣的实践体验,旨在让大众全面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当团队成员提到将泥塑艺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图以艺术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项举措时,徐老师认为尽管面临挑战,但这一做法仍然值得提倡和尝试,也对传统泥塑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展望:在推广时一定要保留泥塑的原生态属性,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使传统文化工艺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期待泥塑手艺能进入社区,养老机构等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中进行传播,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图4 团队成员对徐小勇老师进行采访
尽管徐氏泥彩塑面临着传承困境,但徐老师依旧乐观应对,因为政府自2006年开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此类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老一辈的手工艺人和他们的年轻学徒们在努力保留这些技艺,不断创新和寻求市场的出路,确保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以保存和延续。
本次的调研经历令团队成员们获益颇多,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对徐氏泥彩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泥塑艺术在当今社会传承的困难。但泥塑艺术其本身的文化魅力和传播潜力,在国家政策,民间艺人和公益团队的努力之下,在融入教育产业,文旅产业和养老服务这些方面都有着无限可能。
未来的日子里,朝华夕塑团队也会借助各种方式,凭借互联网和各类流媒体对泥塑艺术进行传播推广,为提高公众对泥塑的认知度而努力,也为泥塑艺术在教育,文旅和养老服务方面焕发新光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5 徐小勇老师对朝华夕塑团队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