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素手匠心,悠悠面塑 —— 朝华夕塑团队探访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王术
2024-07-22 22:53 阅读 1.8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手工艺,挖掘上海优秀文化艺术,本次朝华夕塑团队分为“朝华夕塑”、“沿塑说旅”和“与泥随行”三个实践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24年7月11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走进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进行参观,近距离感受泥塑独特的魅力。面塑作为泥塑中的一种,团队成员也向面塑非遗传承人鲍思诗老师进行了采访。

7月11日,上午九时许,在准备好队服及相关材料后,团队来到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对非遗泥塑手工艺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团队首先在展厅入口处进行了合影,随后来到鲍思诗老师的工作室,项目团队在鲍老师的介绍下欣赏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的优秀手工作品。上海的面塑讲究造型生动,色彩优雅,手法巧妙而不同与其他地方。据鲍老师所说,赵阔明是上海面塑的开创人,他的面塑题材主要聚焦于戏剧人物、神话人物和现代人物,作品人物眉目传情、表情各异、性格鲜明。服饰色彩绚丽丰富、讲究线条、手法细腻与粗犷并存、浑雄与柔和兼具,艺术效果突出,成为海派面塑的经典。 鲍老师也向同学们展示了她的作品,十分精巧细致,令人赞叹,每一个面塑作品背后都充满匠人的智慧与耐心:配面、揉面、塑面、着色,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塑人物衣服上的花纹也是用面来装饰的,并非使用普通的颜料直接绘制,十分精巧。

图1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鲍老师的合影

图2 赵阔明老师的代表作品《二进宫》

为了进一步探讨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实践团队对鲍思诗老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鲍老师分享了自己与面塑结缘的六年时光,以及她在这一领域所经历的挑战与收获。话余,队员提出泥塑现在是否面临传承困境?老师指出,尽管有政府和馆方的支持,包括人员分配、资金资助以及教学材料的提供,但泥塑艺术的传承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成为优秀的泥塑传承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而忽视了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手工艺术作品。此外,3D打印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空间。

然而,鲍老师并未因此而气馁。她坚信,泥塑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不可替代的。为了扩大泥塑艺术的受众群体,馆方积极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直播制作、公众号推送、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将面塑艺术带入更多人的视野。同时,老师还前往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开展线下公益教学活动,扩大了非遗手工艺的影响力。团队成员提出他们曾通过拜访养老院,为老人讲解、传授泥塑知识的方式加强泥塑在老人群体与乡村社区的推广与传播,获得老师的赞扬。鲍老师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传统手工艺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图3 团队成员在对鲍思诗老师进行采访

此次“朝华夕塑”实践团队的探索之旅,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匠人精神的伟大力量,更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将继续努力,积极运用流媒体、线下教学、公益养老、文旅产业等一系列手段,用实际行动为非遗泥塑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尽岁月蹉跎,非遗手工艺塑的精神内核仍历久弥新,值得永续传承。

+ 投诉举报
500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