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花,尽显风华,文港烙画生生不息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4年7月11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寻路笔都,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来到赵金发烙画工作室,与传承人赵金发大师交流互鉴,零距离体验文港烙画,感受烙画魅力。
烙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烙铁为笔插电调温为200度左右,在准备好的物体上进行烫烙作画,烙画画材一般有木板、竹片、卡宣纸等。烙画前应在物品上用铅笔构图,然后再用烙铁由轻到重,从低温到高温,以勾、擦、点、染的手法,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可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古色古香,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赵金发大师已年逾古稀,自幼喜爱文艺美术,于1992年开始学习烙画技术,是烙画的传承人,现如今专职潜心专研传承烙画技艺。
寻访非遗文化,感悟烙画魅力。来到赵金发烙画工作室,赵金发大师向队员们露出和蔼的笑容,并详细地介绍烙画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制作工序等,为了让队员们对烙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向队员们展示在木板上烙画:先用铅笔进行构图,之后根据构图烙出大致轮廓,再用不同的烙笔一点一滴烙出细节。所烙过之处会产生凹凸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随后队员们亲身体验烙画,在一块木板上烙上校名、队名,然后由队员们初显身手,在木板上依次烙上自己的姓名。期间,大家都跃跃欲试,可在真正接触到了烙画工具时却感到有些吃力,力度不好把控。赵金发大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并告诉队员们,这是需要细心和耐心的过程,每一次的操作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与调整。队员们在体验过烙画的不易后都表示深深的赞同。
赵金发大师尤其喜爱红歌,随即他表示要给队员们唱一首经典红歌,现场瞬间洋溢着欢声笑语。随着旋律的响起,赵金发大师开始轻声吟唱,队员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还时不时跟着旋律轻轻拍掌,随着歌神更加激昂,情感充沛,氛围进入了高潮,现场掌声不断。队员们纷纷感叹,大师已是古稀之年,却仍有矍铄的精气神,实属少见。
炽热烙铁中,不朽匠人心。一根普通的电烙笔,一块寻常的木板,在赵金发大师一双巧手的绘制下,一幅幅精美的烙画就此诞生。工作室内,赵金发大师的作品排列井然,每一幅烙画作品都经过精心雕琢,闪耀着匠心独运。每⼀道细腻的笔画,每⼀个生动的形象,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文港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烙画不仅是一种深具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当代青年去了解、保护和传承。要依托专业优势助力非遗传承,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发展,使大众渐渐熟悉烙画,推动烙画走进千家万户。不负时代殷殷嘱托,加强烙画文化的传播,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