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晏殊故里:在基层助力,展实干担当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在基层助力,展实干担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重要部署。

2024年7月10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寻路笔都,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深入基层一线,到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村开展基层工作。参加防溺水工作、到河堤开展志愿服务、参观晏殊故里,将志愿活动与文化熏陶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堂生动的“民情体验课”,努力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不断收获。

上午,实践队员们首先前往晏殊村委会参加防溺水工作,向村民讲授预防溺水常识、溺水救援技能及应急救护等安全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典型的案例讲述溺水的严重危害性,牢记防溺水“六不准”“四知”等知识。增强村民对防溺水的重视与安全防范意识,要远离危险,预防溺水,筑牢安全防线。

到抚河堤开展“河小青”志愿服务,了解河堤的环境状况、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清洁活动,沿着河堤捡拾垃圾,分类装袋,保持河堤整洁。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改善河堤的环境,也是对员们对环境关注与保护的切实体现。

晏殊故里中,晏殊祠和晏氏家廟体现出赣派建筑之美,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大厅堂的特色建筑鳞次栉比,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结束志愿服务活动后,开始了对晏殊故里的参观。

大宅深院,无不篆刻着历史的痕迹。走进晏氏家廟,大门两侧的对联写道:“笼内参苓收富范,门前桃李重欧苏。”指晏殊具有慧眼识珠与提携重用之功。木梁上悬挂的两块“文元”匾额,表面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都高中进士。后堂还有宋仁宗御赐的“衮绣堂”牌匾,借指地位显赫。此外,家廟内详细讲述晏氏的起源、记录着晏殊的生平,里面的牌匾、楹联无不体现后辈对晏殊的纪念与崇敬。

在晏殊祠门口,庄严挺立着晏殊的雕像,雕像高大而健壮,神采奕奕,仿佛在回首远去的岁月。祠内晏氏家训、晏殊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等成为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使队员们对于晏殊故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值得一提都是,在这鲜为人知的宰相故里,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家规家训。如“以义为重,宽大为怀”等体现的是对礼义仁智信的追求与看重,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后辈们一直秉承着晏殊的精神信仰,在这历史底蕴厚重的村落里代代相传。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是宋词重要的奠基人,婉约派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约自律,虽然屡遭顿挫,却一以贯之的政治操守,最终官至宰相,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吏名相。了解晏殊的一生,能够感悟到学识的重要性、学习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良好家风的传承。感悟到的不只是为人之本,更是精神之源。

深入基层,磨炼意志,练就本领,传承文化。而今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会,担起社会责任,完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步实现,更好地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让广大青年为基层建设谱写新篇章,展现实干担当。

+ 投诉举报
54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