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曦温柔地拥抱大地,我荣幸地成为了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三下乡”活动队伍中的一员,踏上了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的征途。这不仅仅是一场地理版图的跨越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触碰,是对自我潜能的挖掘,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乡村风情的无限向往与探索。
启程之日,晨光透过葱郁的树梢,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校园的小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肩挎行囊,内心满溢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以及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毅然迈出了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大门。这一刻,是梦想启航的序章,是勇气与挑战交织的壮丽诗篇,预示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即将展开。
作为我们此行的中转枢纽,刚抵达重庆合川火车站,我们便迅速而有序地将行李安置妥当,随即手持精心准备的横幅与旗帜,疾步奔向站台前沿,定格下出征仪式的辉煌瞬间。带队老师的莅临,对我们展现出的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不绝口,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活力的缩影,更是我们青年一代责任与担当的生动体现。
随着多次换乘的辗转,旅途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我深知,作为团队的副团长,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次难得的自我磨砺。我穿梭于队伍之间,细心核查人数,不遗余力地协助伙伴们搬运沉重的行李,虽然身体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与喜悦。这份经历,无疑是对我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更是团队凝聚力的一次深刻强化。
随着车辆缓缓驶近苟坝村,我的心绪愈发澎湃难抑。这片土地,早已通过网络的桥梁,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红色文化的壮丽画卷。初抵苟坝,目之所及,每一砖一瓦、每一户门楣上的闪亮五角星,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革命岁月的英勇与不屈。苟坝村,因其独特的城乡规划与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最美红村”,其魅力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那份深厚的红色记忆。
1935年的苟坝会议,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成功化解了红军面临的危机,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弘扬这份伟大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火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每一次回望历史,都是对心灵的深刻洗礼;每一次文化的传承,都是对未来发展的坚定投资。在苟坝村的这片热土上,我将与我的团队一起,用心感受、用情传承,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青春之名,许国以行。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历练之旅,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我得以将课堂所学融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与价值的深刻体现。我深知,这份经历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考验,更是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将这段宝贵的经历化作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矢志不渝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智慧光芒。
图为正式出征集体合照。你
图为实践成员到达苟坝村合照。